位置: 文档库 > 临床医学 > 弥漫性轴索损伤护理查房

弥漫性轴索损伤护理查房

ZeroGravity39 上传于 2023-07-21 15:38

弥漫性轴索损伤护理查房

一、引言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严重的原发性闭合性脑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等高速减速性损伤场景。其病理特点为大脑白质内广泛性轴索断裂,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及感觉异常等。由于DAI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且并发症多,护理工作在患者预后恢复中占据关键地位。本查房旨在通过系统评估、多维度护理干预及动态监测,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二、病例汇报

(一)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45岁,因“车祸后意识障碍2小时”入院。查体:GCS评分5分(E1V1M3),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0级,病理征未引出。头颅CT示:大脑半球广泛性白质密度减低,脑室系统受压,中线结构轻度移位。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Ⅲ级)、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病情进展

入院后24小时内,患者生命体征波动,出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80/110mmHg)、心率增快(120次/分),考虑为颅内压增高及应激反应。第3天,患者体温升至38.5℃,伴痰液黏稠、呼吸急促,肺部听诊闻及湿啰音,诊断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第7天,患者意识状态有所改善,GCS评分升至8分(E3V2M3),但出现右侧肢体肌力下降(Ⅱ级),提示存在运动功能障碍。

三、护理评估

(一)神经系统评估

1. 意识状态:采用GCS评分量表,每日3次评估患者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记录意识变化趋势。

2. 瞳孔观察:每2小时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警惕脑疝前期表现。

3. 肢体功能:运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运动功能,发现患者右侧上肢处于Ⅱ期(联合反应阶段),下肢处于Ⅲ期(共同运动模式)。

(二)生命体征监测

1. 持续心电监护,重点观察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设定报警阈值(血压>160/100mmHg或120次/分或

2. 每4小时测量体温,绘制体温曲线,分析感染与中枢性发热的鉴别要点。

(三)并发症风险评估

1. 颅内压增高:结合头颅CT、腰椎穿刺压力(本例未行)及临床表现,评估脑水肿程度。

2. 肺部感染:采用CPI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量表,评分≥6分提示高风险。

3. 深静脉血栓(DVT):运用Wells评分量表,本例因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评分达3分(中危),需预防性抗凝。

四、护理问题与干预措施

(一)主要护理问题

1. 意识障碍: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导致神经传导中断有关。

2.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有关。

3. 躯体移动障碍:与运动神经元损伤、肌力下降有关。

4. 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肺部感染、DVT。

(二)针对性护理措施

1. 颅内压管理

(1)体位护理:床头抬高30°,保持头颈中立位,避免颈部过屈或过伸。

(2)药物干预:遵医嘱使用甘露醇(0.25g/kg,q8h)及呋塞米(20mg,qd),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液体平衡。

(3)亚低温治疗:采用冰毯机控制体温在32-35℃,每2小时监测肛温,预防寒战及低血压。

2. 呼吸道管理

(1)气道湿化:运用雾化吸入(生理盐水5ml+α-糜蛋白酶4000U,q6h)及持续气道湿化装置,保持痰液稀薄。

(2)吸痰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吸痰时间≤15秒,压力≤200mmHg。

(3)体位引流: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采用“手掌空心、由下至上、由外至内”手法,促进痰液排出。

3. 肢体功能康复

(1)早期康复:入院后48小时启动被动运动训练,每日2次,每次20分钟,重点活动肩、肘、腕、髋、膝、踝关节。

(2)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低频脉冲电流(频率50Hz,波宽200μs)刺激右侧肢体肌群,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平衡训练:运用Bobath技术,从床上坐位平衡训练逐步过渡至床边站立平衡训练。

4. 并发症预防

(1)DVT预防: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踝部压力18-21mmHg),联合低分子肝素(4100IU,qd)皮下注射。

(2)压疮预防:每2小时翻身,使用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重点观察骶尾部、足跟部皮肤。

(3)营养支持:入院后24小时启动肠内营养(能全力500ml/d,逐步增至1500ml/d),监测胃潴留量(>200ml时暂停喂养)。

五、护理效果评价

(一)短期效果

1. 意识状态:入院第10天,GCS评分升至12分(E4V3M5),能遵简单指令。

2. 肺部感染:经抗生素治疗(美罗培南1g,q8h)及呼吸道管理,第7天体温恢复正常,痰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敏感)。

3. 肢体功能:右侧上肢肌力恢复至Ⅲ级(可抗重力运动),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可对抗轻度阻力)。

(二)长期效果

1. 认知功能:出院前MMSE评分22分(教育年限12年),存在轻度记忆力障碍。

2.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得分60分(中度依赖),需协助穿衣、洗澡。

六、护理查房讨论

(一)难点分析

1. 意识障碍患者沟通困难:如何通过非语言方式(如疼痛刺激反应、肢体动作)评估患者需求。

2.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寒战、低血压、血小板减少的预防与处理。

3. 长期卧床患者心理问题:抑郁、焦虑情绪的识别与干预。

(二)经验总结

1. 多学科协作:联合神经外科、康复科、营养科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2. 动态评估:运用标准化量表(GCS、CPIS、Wells)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3. 家属教育:指导家属参与翻身、拍背、肢体按摩,提升家庭护理能力。

七、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护理需以“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为核心,通过系统评估、精准干预及持续质量改进,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本例护理实践表明,早期康复介入、多学科协作及家属参与是提升护理效果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护理查房、颅内压管理、呼吸道护理肢体康复、并发症预防

简介:本文通过一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护理查房,系统阐述了DAI的病理特点、临床评估方法及多维度护理干预措施。重点讨论了颅内压管理、呼吸道护理、肢体功能康复及并发症预防策略,结合动态评估与多学科协作,提出以“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弥漫性轴索损伤护理查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