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农学论文 > 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

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

锦衾遗洛浦 上传于 2020-08-18 14:25

《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湿地松与木荷混交林的生产力,通过设置不同混交比例的试验样地,对其生长指标、生物量、生产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比例能够显著提高林分的生产力,改善林分结构,为林业生产中混交林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生长指标、生物量

一、引言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营造高效、稳定的混交林成为林业生产的重要方向。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具有生长快、材质好、适应性强等优点;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具有较强的防火性能和良好的生态功能。将湿地松与木荷进行混交,有望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然而,目前关于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不同混交比例对林分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还未完全明确。因此,开展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我国南方某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6 - 20℃,年降水量 1200 - 1800mm,雨热同期,土壤以红壤为主,肥力中等。

(二)研究方法

1. 样地设置

在研究区域内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地块,设置不同混交比例的试验样地,包括湿地松纯林、木荷纯林以及湿地松与木荷混交比例为 1:1、2:1、3:1 的样地,每个处理设置 3 个重复,样地面积为 20m×20m。

2. 生长指标测定

定期对样地内树木的胸径、树高进行测定。胸径采用围尺测量,树高使用测高仪测量。同时,记录每株树的生长状况,如是否有病虫害等。

3. 生物量测定

采用收获法测定林分的生物量。在每个样地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木,将其伐倒后,按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等部分进行分割,分别称取鲜重。然后取部分样品带回实验室,在 85℃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其干重,进而计算各器官的含水率,最后根据含水率换算出整株树的生物量以及林分的总生物量。

4. 生产力计算

根据生物量测定结果,计算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NPP)。NPP 的计算公式为:NPP = ΔB/t,其中ΔB 为一段时间内生物量的增加量,t 为时间间隔。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混交比例对树木生长指标的影响

1. 胸径生长

经过多年的观测发现,不同混交比例下湿地松和木荷的胸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与纯林相比,混交林中的树木胸径生长普遍较好。其中,湿地松与木荷混交比例为 2:1 的样地中,湿地松的平均胸径增长最快,在观测期内平均每年增长 0.8cm;木荷在该混交比例下平均胸径增长也较为明显,平均每年增长 0.6cm。这可能是因为合理的混交比例改善了林分的通风透光条件,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2. 树高生长

树高生长方面,混交林同样表现出优势。湿地松在混交比例为 3:1 的样地中树高生长较快,平均每年增长 0.6m;木荷在混交比例为 1:1 的样地中树高生长较为突出,平均每年增长 0.5m。不同混交比例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可能与树种之间的竞争和互补关系有关,合适的混交比例能够协调树种间的资源利用,促进树高的增长。

(二)不同混交比例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1. 单株生物量

随着混交比例的变化,湿地松和木荷的单株生物量也发生改变。在混交林中,湿地松的单株生物量在混交比例为 2:1 时达到最大,木荷的单株生物量在混交比例为 1:1 时较高。这表明不同的混交比例对不同树种的生物量积累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合适的混交比例能够使树种充分发挥其生物量积累的潜力。

2. 林分总生物量

从林分总生物量来看,湿地松与木荷混交比例为 2:1 的样地总生物量最高,显著高于纯林。这主要是因为合理的混交比例优化了林分结构,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林分生物量的增加。

(三)不同混交比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

根据生物量测定结果计算得出的林分净初级生产力显示,混交林的生产力明显高于纯林。其中,混交比例为 2:1 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净初级生产力最高,达到每年[X]t/hm²,比湿地松纯林提高了[X]%,比木荷纯林提高了[X]%。这说明合理的混交比例能够有效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增强林分的生态功能。

四、讨论

(一)混交比例对林分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合理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比例能够改善林分的微环境,如增加光照强度、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等。湿地松为深根性树种,木荷为浅根性树种,两者混交可以实现根系的分层利用,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同时,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从而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二)与前人研究的对比

与以往关于混交林生产力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结果与一些学者的观点一致,即合理的混交比例能够提高林分的生产力。但不同研究由于研究地区、树种组合、立地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得出的最佳混交比例可能有所不同。本研究针对湿地松和木荷这一特定的树种组合,在南方特定的立地条件下,确定了 2:1 为较为适宜的混交比例,为该地区的林业生产提供了具体的参考。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对于混交林长期的生产力变化还需要进一步观测;研究仅考虑了少数几种混交比例,对于更广泛的混交比例组合还有待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延长观测时间,扩大混交比例的范围,同时结合生态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深入探讨混交林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为混交林的营造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混交比例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进行生长指标、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测定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合理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比例能够显著促进树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改善树木的生长状况。

2. 混交林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总生物量均高于纯林,其中混交比例为 2:1 时林分总生物量最高。

3. 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净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纯林,混交比例为 2:1 时生产力达到最高。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湿地松与木荷混交比例为 2:1 是较为适宜的混交方式,能够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建议在南方类似立地条件的地区推广营造湿地松木荷混交林。

简介:本文以湿地松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混交比例试验样地,系统研究了混交比例对树木生长指标、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混交比例可显著提高林分生产力,确定 2:1 为适宜混交比例,为林业生产中混交林营造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