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临床观察
《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足跟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采用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评分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8.3%,低于对照组的21.7%(P<0.05)。结论 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针围刺、中药塌渍、足跟痛、临床观察、疗效
1 引言
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足跟底部疼痛,行走或站立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原因复杂,多与足跟部软组织损伤、骨刺形成、跟骨高压症等因素有关。目前,临床治疗足跟痛的方法众多,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足跟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多针围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针刺方法,通过多针围刺病变部位,增强刺激量,提高疗效。中药塌渍则是将中药煎煮后,用纱布浸湿药液,敷于患处,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足跟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5 - 68岁,平均(48.5±6.2)岁;病程1个月 - 5年,平均(2.3±0.8)年。对照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33 - 67岁,平均(47.8±5.9)岁;病程2个月 - 4.5年,平均(2.1±0.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足跟痛的诊断标准:①足跟底部疼痛,行走或站立时疼痛加剧;②足跟部无红肿,但可有压痛;③X线片检查可显示跟骨骨刺形成或跟骨高压症表现。
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 - 70岁之间;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对针灸或中药过敏者;④近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治疗足跟痛的方法者。
2.5 治疗方法
2.5.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取穴:太溪、昆仑、照海、申脉、涌泉。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30mm×40mm毫针直刺入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个疗程。
2.5.2 治疗组
采用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
多针围刺法:以足跟痛最明显处为中心,在其周围0.5 - 1.0cm处呈环形排列进针,针距约0.5cm,进针深度约0.5 - 1.0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个疗程。
中药塌渍:中药方剂组成:透骨草30g、伸筋草30g、威灵仙30g、乳香15g、没药15g、川芎15g、红花15g。将上述中药加水煎煮30min,取药液200ml,用纱布浸湿药液后,敷于足跟部,每次30min,每日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个疗程。
2.6 观察指标
2.6.1 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疼痛消失,行走和站立无不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疼痛明显减轻,行走和站立时基本无不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疼痛有所减轻,行走和站立时仍有轻度不适,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疼痛无减轻或加重,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 +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6.2 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在纸上画一条10cm长的横线,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患者根据自己疼痛的程度在横线上标记,0 - 2分为轻度疼痛,3 - 5分为中度疼痛,6 - 8分为重度疼痛,9 - 10分为极度疼痛。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评分。
2.6.3 复发率
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复发例数。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2.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2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 = 5.17,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0 32(53.3) 22(36.7) 4(6.7) 2(3.3) 95.0
对照组 60 20(33.3) 18(30.0) 11(18.3) 11(18.3) 81.7
3.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疗程结束后3个月
治疗组 60 6.8±1.2 2.1±0.5 1.8±0.4
对照组 60 6.7±1.1 3.5±0.8 3.2±0.6
3.3 两组复发率比较
疗程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8.3%;对照组复发13例,复发率为21.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 = 4.39,P<0.05)。
4 讨论
足跟痛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或外感风寒湿邪、瘀血阻滞所致。治疗当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法。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作用,是治疗足跟痛的常用方法之一。多针围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针刺方法,通过多针围刺病变部位,增强刺激量,使局部气血通畅,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中药塌渍则是将中药煎煮后,用纱布浸湿药液,敷于患处,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
多针围刺法通过多针围刺病变部位,形成了一个较强的刺激场,增强了针刺的感应,激发了经气,促进了局部气血的运行,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了止痛的目的。中药塌渍中,透骨草、伸筋草、威灵仙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乳香、没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川芎、红花具有活血行气、祛瘀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多针围刺与中药塌渍相结合,内外兼治,标本同治,提高了临床疗效。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今后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价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本文通过将120例足跟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和常规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评分及复发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疼痛缓解情况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