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娱乐:身份区隔及建构的导航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小说中的身份建构
摘要:本文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小说中的身份建构问题,以休闲娱乐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作为身份区隔及建构的导航仪的作用机制。通过对相关文本的细致解读,揭示农民工在休闲娱乐活动中如何展现身份特征、遭遇身份区隔,并尝试进行身份建构,旨在为理解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入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小说、休闲娱乐、身份区隔、身份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身份认同问题尤为突出。农民工小说作为反映这一群体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文学形式,为我们研究农民工的身份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休闲娱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放松身心的途径,更在无形中成为区分不同社会群体、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场域。因此,从休闲娱乐的视角探讨农民工小说中的身份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农民工小说研究现状
近年来,农民工小说研究逐渐成为文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农民工小说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主题内涵、人物形象塑造、叙事策略等方面。然而,从休闲娱乐视角研究农民工小说中身份建构的成果相对较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二)身份建构理论研究
身份建构理论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者们普遍认为,身份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受到文化、社会结构、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休闲娱乐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为个体提供了展示自我、与他人互动的平台,从而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休闲娱乐与身份关系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休闲娱乐活动具有明显的阶层差异和文化特征,不同社会群体在休闲娱乐方式、偏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社会分层现象,也成为了身份区隔的标志。同时,个体通过参与特定的休闲娱乐活动,可以强化或改变自身的身份认同。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中关于农民工休闲娱乐场景的细致描写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身份区隔及建构信息。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对文本中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休闲娱乐在农民工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机制。
四、休闲娱乐作为身份区隔的体现
(一)休闲娱乐方式的差异
在农民工小说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休闲娱乐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居民往往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本,能够参与一些高消费、高品位的休闲活动,如高尔夫球、高端健身等。而农民工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主要选择一些低成本、简单易行的娱乐方式,如打牌、下棋、看电视等。这种休闲娱乐方式的差异,成为了区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的重要标志。
例如,在某部农民工小说中,描写了农民工们在工地附近的简易棚子里打牌的场景。他们围坐在一起,为了一张几块钱的赌注争得面红耳赤。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远处的高档小区里,城市居民们正在优雅的会所中享受着SPA和美食。这种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休闲娱乐方式上的巨大差距,也反映了他们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上的差异。
(二)休闲娱乐空间的区隔
除了休闲娱乐方式的差异,休闲娱乐空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隔。城市中的休闲娱乐场所,如高档商场、剧院、音乐厅等,往往对农民工设置了一定的门槛。这些场所不仅消费高昂,而且在文化氛围和社交规则上也与农民工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存在冲突。因此,农民工很难进入这些空间,他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边缘的廉价场所,如城中村的网吧、小广场等。
以小说中的情节为例,一位农民工想要带家人去看一场电影,但当他来到电影院时,却被高昂的票价和复杂的购票流程所困扰。最终,他只能选择在露天广场上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这个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工在休闲娱乐空间上面临的区隔,他们被排除在城市主流的休闲娱乐空间之外,只能在有限的、边缘的空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
(三)休闲娱乐文化的冲突
农民工来自不同的农村地区,他们带着浓厚的乡土文化进入城市。而城市的休闲娱乐文化则具有现代性、时尚性和商业性的特点。这两种文化在农民工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农民工在参与城市休闲娱乐活动时,往往会感到不适应和困惑,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城市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比如,在一些小说中描写了农民工参加城市里的舞会或聚会时,他们由于不懂得舞蹈礼仪和社交规则,而显得局促不安。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与周围时尚的城市居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文化冲突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休闲娱乐体验,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身份区隔。
五、休闲娱乐作为身份建构的途径
(一)通过休闲娱乐传承乡土文化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文化冲突和身份区隔,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乡土文化。在休闲娱乐活动中,农民工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如唱山歌、跳民间舞蹈等。这些活动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切,也成为了他们在城市中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一些农民工聚居的社区,每逢节假日,他们会组织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听着熟悉的乡音,看着精彩的民间表演,仿佛回到了家乡。这种通过休闲娱乐传承乡土文化的行为,让农民工在城市的陌生环境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建构自己的身份。
(二)借助休闲娱乐融入城市文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农民工也在尝试借助休闲娱乐活动融入城市文化。他们开始学习一些城市的休闲娱乐方式,如参加健身俱乐部、学习绘画和音乐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农民工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还能够与城市居民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逐渐缩小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差距。
以某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例,他是一名年轻的农民工,为了融入城市,他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培训班。在培训班里,他结识了许多城市居民,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绘画技巧。通过这个过程,他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还对城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开始穿着更加时尚的衣服,说话和行为方式也更加接近城市居民。这种借助休闲娱乐融入城市文化的行为,为农民工的身份建构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在休闲娱乐中创造新的身份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民工在休闲娱乐活动中也在不断创造新的身份文化。他们将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农民工特色的休闲娱乐文化。这种文化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淳朴和真诚,又融入了城市文化的时尚和创新。
比如,一些农民工艺术家将传统的民间艺术与现代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新颖独特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在城市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不仅为农民工赢得了声誉和尊重,也为他们建构了一种新的身份文化。这种新的身份文化让农民工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增强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自信心。
六、结论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休闲娱乐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农民工的身份建构问题。研究发现,休闲娱乐在农民工的身份区隔和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休闲娱乐方式的差异、休闲娱乐空间的区隔以及休闲娱乐文化的冲突,成为了区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的重要标志,加剧了农民工的身份困境;另一方面,农民工通过休闲娱乐传承乡土文化、融入城市文化以及创造新的身份文化,积极尝试进行身份建构,寻求在城市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然而,农民工的身份建构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休闲娱乐活动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应该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消除身份区隔,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同时,文学创作者也应该继续关注农民工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农民工小说,为农民工的身份建构和社会融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简介: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小说为蓝本,从休闲娱乐视角剖析农民工身份建构。指出休闲娱乐既体现身份区隔,如方式、空间、文化差异,又成为身份建构途径,包括传承乡土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创造新身份文化。强调农民工身份建构需社会支持与文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