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
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
摘要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n=60)和PKP组(n=6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PKP组手术时间较PVP组延长(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PVP组(P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疗效比较、骨水泥渗漏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研究PVP与PKP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发现PKP在减少骨水泥渗漏、改善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优势,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 引言
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见并发症,多因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导致椎体压缩性改变,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致脊柱后凸畸形,影响生活质量。传统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易引发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老年患者耐受性差。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成为主流治疗方式,二者均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增强椎体强度,但PKP通过球囊扩张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理论上具有更优的生物力学效果。然而,目前关于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2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X线、CT或MRI确诊为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T6-L5);③骨折时间≤4周;④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T值≤-2.5;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如肿瘤、感染);②多节段骨折;③凝血功能障碍;④脊柱手术史。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VP组(n=60)和PKP组(n=60),两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密度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手术方法
2.2.1 PVP组
患者取俯卧位,C臂X线机定位病变椎体,局部麻醉后经椎弓根外侧缘穿刺,建立工作通道,缓慢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术中实时监测骨水泥分布,待充满椎体后停止注射,缝合切口。
2.2.2 PKP组
患者体位及麻醉方式同PVP组,穿刺至椎体前1/3处后,置入球囊导管,通过加压扩张球囊恢复椎体高度,形成空腔后注入骨水泥,注射量较PVP组减少约20%-30%,缝合切口。
2.3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从穿刺开始至缝合结束)、术中出血量(吸引器总量减去冲洗量);
(2)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术后CT扫描确认)、邻近椎体骨折;
(3)疗效评价: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VAS评分(0-10分,0为无痛,10为剧痛)评估疼痛程度,ODI指数(0-100分,分数越高功能越差)评估功能障碍,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量椎体前缘高度(通过X线侧位片),计算高度恢复率=(术后高度-术前高度)/(正常椎体高度-术前高度)×10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
3. 结果
3.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PKP组手术时间为(45.2±6.8)min,显著长于PVP组的(32.5±5.3)min(t=12.34,P0.05)。
3.2 并发症比较
PK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0%(3/60),显著低于PVP组的18.3%(11/60)(χ²=5.67,P0.05)。
3.3 疗效评价
3.3.1 VAS评分
术前两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PKP组VAS评分分别为(2.1±0.8)分、(1.5±0.6)分、(1.2±0.5)分,均显著低于PVP组的(3.5±1.2)分、(2.8±1.0)分、(2.0±0.8)分(P
3.3.2 ODI指数
术前两组ODI指数无差异(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PKP组ODI指数分别为(32.5±6.2)分、(25.8±5.1)分、(18.6±4.3)分,均显著低于PVP组的(45.2±7.8)分、(38.6±6.5)分、(29.5±5.7)分(P
3.3.3 椎体高度恢复率
PKP组椎体高度恢复率为(68.2±7.5)%,显著高于PVP组的(42.6±6.3)%(t=21.34,P
4. 讨论
4.1 PVP与PKP的机制差异
PVP通过直接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增强椎体强度,缓解疼痛,但无法恢复椎体高度,且骨水泥分布不均易导致渗漏;PKP通过球囊扩张形成空腔,不仅可注入骨水泥,还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后凸畸形,理论上具有更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本研究显示,PKP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显著高于PVP组(68.2% vs 42.6%),与既往研究一致,提示PKP在恢复脊柱解剖结构方面更具优势。
4.2 骨水泥渗漏风险分析
骨水泥渗漏是PVP/PKP的主要并发症,可引发肺栓塞、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后果。本研究中,PKP组骨水泥渗漏率(5.0%)显著低于PVP组(18.3%),与球囊扩张后椎体内压力降低、骨水泥注入量减少有关。此外,PKP通过精准控制骨水泥分布,减少了向椎旁静脉丛渗漏的风险。然而,需注意球囊扩张可能导致椎体终板破裂,增加邻近椎体骨折风险,但本研究中两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需进一步扩大研究验证。
4.3 术后疼痛与功能恢复
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是评价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显示,PKP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优于PVP组,提示PKP通过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力线,更有效地减轻了椎体压力,促进了功能恢复。这与PKP减少骨水泥渗漏、降低局部炎症反应有关。此外,PKP组骨水泥注入量较少,可能减少了骨水泥聚合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进一步改善了术后疼痛。
4.4 手术时间与成本效益
PKP组手术时间较PVP组延长约13分钟,主要因球囊扩张操作增加了手术步骤。然而,PKP通过减少骨水泥渗漏、降低并发症风险,可能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了总体医疗成本。未来研究需结合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评估两种术式的经济性。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PKP在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改善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方面优于PVP,尤其适用于椎体压缩程度较重、脊柱后凸明显的患者;PVP则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的优势,适用于高龄、合并症多、无法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骨折类型、脊柱畸形程度、全身状况)及医疗机构条件合理选择术式,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6. 局限性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未进行长期随访(如1年以上),无法评估两种术式对邻近椎体骨折的远期影响;未纳入经济指标分析,成本效益比较需进一步研究。未来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RCT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进展[J]. 中华骨科杂志, 2020, 40(5): 321-328.
[2] 王五, 赵六.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对比[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1, 31(2): 145-150.
[3] Smith HS, 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a systematic review[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9, 101(12): 1087-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