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毕业论文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疗效_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疗效_胆汁反流性胃炎

GlitchDragon 上传于 2021-12-28 18: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疗效_胆汁反流性胃炎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临床病例的观察与分析,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疾病的理论依据、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病理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治疗方法、症状缓解

一、引言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甚至溃疡。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肠动力障碍、幽门功能不全等。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采用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存在药物副作用等问题。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胃肠功能。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逐渐受到关注。

二、文献综述

(一)西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西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动力异常有关。正常情况下,幽门括约肌可防止胆汁反流入胃。当幽门功能不全或胃肠动力紊乱时,胆汁易反流入胃,其中的胆盐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炎症。此外,长期的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等因素也可诱发或加重该病。西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药物主要包括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胶体果胶铋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

(二)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将胆汁反流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导致肝气郁结、脾胃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则见嗳气、呕吐;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亦可导致胃脘疼痛、胀满等症状。中医治疗该病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健脾益气为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西医和中医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例如,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可增强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调节胃肠动力,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中药还可减轻西医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X]例。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二)分组方法

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X/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三)治疗方法

1. 西医治疗组

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给予抑酸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次 20mg,每日 2 次,口服)、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每次 10mg,每日 3 次,餐前 30 分钟口服)、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每次 1g,每日 3 次,嚼服)。疗程为 4 周。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给予不同的中药方剂。

(1)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 10g、白芍 15g、枳壳 10g、甘草 6g、陈皮 10g、香附 10g、川芎 10g、旋覆花 10g(包煎)、代赭石 15g(先煎)。

(2)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 15g、白术 12g、茯苓 12g、甘草 6g、陈皮 10g、半夏 10g、木香 6g、砂仁 6g(后下)。

(3)脾胃湿热型:治以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 6g、半夏 10g、陈皮 10g、茯苓 12g、枳实 10g、竹茹 10g、甘草 6g、薏苡仁 15g、滑石 15g(包煎)。

每日 1 剂,水煎取汁 200ml,分 2 次口服。疗程同样为 4 周。

(四)观察指标

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患者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缓解程度,采用症状积分法进行评估。症状积分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 0 分(无症状)、1 分(轻度)、2 分(中度)、3 分(重度)。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积分,计算症状积分改善率。

2. 胃镜检查: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变化,如炎症程度、糜烂面积等。

3.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腹泻、便秘等。

(五)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² 检验。P

四、研究结果

(一)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 4 周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症状积分改善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胃镜检查结果

胃镜检查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胃黏膜炎症程度减轻、糜烂面积缩小的比例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不良反应

西医治疗组有[X1]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X2]例患者出现轻微腹泻,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五、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与肝、脾、胃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胃气上逆,导致胆汁反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亦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西医则从胃肠动力、胆汁成分等方面认识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两者的优势,西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中药可通过整体调节,改善机体的内环境,增强胃肠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1. 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和胃镜检查结果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2. 减少药物副作用:西医药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抑酸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肠道菌群失调等;促胃肠动力药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等。而中药副作用相对较小,联合使用可减轻西医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3. 预防疾病复发: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可预防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复发。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中医的这一优势,从根源上治疗疾病,降低复发率。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对于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六、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胃黏膜病理变化,且不良反应较少。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深入研究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简介:本论文聚焦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先介绍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西医、中医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现状,接着阐述研究方法,包括对象选取、分组、治疗方式、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随后展示研究结果,涵盖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及不良反应情况,最后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依据、优势及研究不足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