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28例临床分析_毕业论文题目
《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28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等。结果 28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28 - 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多为干咳,部分患者伴有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胃镜检查显示2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管黏膜损伤。通过抑酸、促胃肠动力等综合治疗,26例患者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达92.86%。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对于原因不明的慢性咳嗽患者,应考虑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及时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慢性咳嗽、临床分析、诊断、治疗
一、引言
慢性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耳鼻喉科等多个学科。在临床工作中,部分慢性咳嗽患者经过常规的呼吸系统检查,如胸部X线、肺功能等,未能发现明确病因,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逐渐受到重视。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其反流物可刺激咽喉部、气管等部位,引发慢性咳嗽。本研究通过对28例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X月 - 20XX年X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8 - 65岁,平均(45.6±8.2)岁;咳嗽病程3个月 - 2年,平均(10.2±3.5)个月。
(二)纳入标准
1. 符合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即咳嗽时间持续8周以上,且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
2. 胃镜检查证实存在反流性食管炎,根据洛杉矶分级标准,分为A - D级。
3.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慢性咳嗽的疾病,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
(三)研究方法
1. 临床表现收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咳嗽特点,包括咳嗽的性质(干咳或有痰)、发作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同时了解是否伴有反酸、烧心、胸痛、嗳气等消化道症状。
2.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包括糜烂、溃疡、狭窄等,并按照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2)24小时食管pH监测:对部分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了解食管内酸反流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酸反流。
(3)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性进行胸部X线、肺功能、胸部CT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3. 诊断方法: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对于有典型反流症状(反酸、烧心)且胃镜检查证实存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可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对于无典型反流症状,但胃镜检查显示食管黏膜损伤,且24小时食管pH监测提示病理性酸反流,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慢性咳嗽的疾病,也可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
4. 治疗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
(1)生活方式调整:指导患者抬高床头15 - 20cm,睡前3小时不进食,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易诱发反流的食物,戒烟戒酒,减轻体重等。
(2)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抑酸药和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20mg,每日2次,餐前半小时服用;促胃肠动力药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10m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用。疗程一般为8 - 12周。
5. 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食管黏膜病变恢复正常。
(2)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偶尔咳嗽,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胃镜检查食管黏膜病变明显改善。
(3)有效:咳嗽症状有所减轻,但仍时有咳嗽,胃镜检查食管黏膜病变有一定改善。
(4)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胃镜检查食管黏膜病变无变化或加重。
三、结果
(一)临床表现
28例患者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其中干咳22例,占78.57%;有痰咳嗽6例,占21.43%。咳嗽发作时间多为夜间或平卧位时,18例患者咳嗽在进食后加重。伴有反酸症状者16例,占57.14%;伴有烧心症状者14例,占50%;伴有胸痛症状者8例,占28.57%。
(二)胃镜检查结果
28例患者胃镜检查均显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按照洛杉矶分级标准,A级8例,B级12例,C级6例,D级2例。
(三)24小时食管pH监测结果
对15例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其中13例患者存在病理性酸反流,占总监测人数的86.67%。
(四)治疗效果
经过8 - 12周的综合治疗,28例患者中,痊愈10例,占35.71%;显效16例,占57.14%;有效2例,占7.14%;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92.86%。
四、讨论
(一)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
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微吸入:胃食管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等成分可反流入咽喉部,甚至吸入气管和肺,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反射。
2. 神经反射:食管下端存在丰富的神经感受器,当反流物刺激这些感受器时,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咳嗽。此外,反流物还可刺激咽喉部的神经末梢,引起咽喉部不适和咳嗽。
3. 炎症介质释放: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可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炎症介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炎症和咳嗽。
(二)临床特点
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多为干咳,咳嗽发作时间与体位有关,常在夜间或平卧位时加重,进食后也可能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反酸、烧心、胸痛等消化道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仅以咳嗽为唯一症状,容易漏诊和误诊。本研究中,28例患者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者分别占57.14%和50%,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原因不明的慢性咳嗽患者,应详细询问消化道症状,以提高诊断率。
(三)诊断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并按照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分级。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准确检测食管内酸反流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酸反流,对于胃镜检查阴性但临床症状怀疑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中,28例患者胃镜检查均显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15例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其中13例患者存在病理性酸反流,进一步证实了反流性食管炎与慢性咳嗽的关系。
(四)治疗方法及效果
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的治疗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是治疗的基础,通过抬高床头、睡前不进食、避免诱发反流的食物等措施,可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药物治疗中,抑酸药和促胃肠动力药是主要的治疗药物。抑酸药可抑制胃酸分泌,降低食管内酸度,减轻食管黏膜的损伤;促胃肠动力药可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减少反流。本研究中,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经过8 - 12周的治疗,2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2.86%,说明综合治疗措施对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具有较好的疗效。
五、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对于原因不明的慢性咳嗽患者,应考虑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详细询问消化道症状,及时进行胃镜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相关检查。一旦确诊,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对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的认识,加强多学科协作,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简介:本文通过对28例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研究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慢性咳嗽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胃镜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重要诊断手段,综合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疗效,强调临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