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儿科学 > 手足口病工作总结必备15篇 笔芯范文网

手足口病工作总结必备15篇 笔芯范文网

星星躲雨2154 上传于 2020-04-13 04:56

手足口病工作总结必备15篇 笔芯范文网

一、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重要性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主)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其临床特征为手、足、口腔黏膜及臀部皮肤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病例可并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我国自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以来,其发病率长期位居法定传染病前列,尤其在春夏季节高发,对儿童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防控手足口病不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任务,也是儿科临床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2010-2020年间,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超过2000万例,重症病例约10万例,死亡病例约3000例。其中,EV71型病毒导致的重症和死亡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型别。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及接触污染物品传播,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是暴发疫情的高发场所。因此,建立“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体系,结合疫苗接种、健康宣教和环境卫生管理,是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二、手足口病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与分型

手足口病潜伏期通常为2-10天,多数患者症状轻微,表现为发热(38℃左右)、口腔疼痛、拒食,随后手、足、口、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1-2周内自愈。但约1%的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表现为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需紧急处理。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手足口病可分为:

1. 普通型:仅表现为皮肤黏膜疹,无神经系统受累;

2. 重症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脑炎、脑脊髓炎);

3. 危重型:伴心肺功能衰竭(如肺水肿、肺出血)。

(二)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

1. 病原学检测:咽拭子、粪便或疱疹液中分离出肠道病毒是确诊金标准,但耗时较长(通常需3-5天);

2. 血清学检测:IgM抗体在发病后1-3天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3. 核酸检测:RT-PCR技术可快速检测病毒RNA,灵敏度高,适用于早期诊断和疫情监测;

4. 影像学检查:重症病例需行头颅CT或MRI以排除脑炎、脑干脑炎等并发症。

(三)鉴别诊断

需与水痘、疱疹性咽峡炎、口蹄疫等疾病鉴别。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伴瘙痒;疱疹性咽峡炎仅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无手足皮疹;口蹄疫主要感染偶蹄类动物,人类感染罕见且症状较轻。

三、手足口病治疗原则与方案

(一)普通型病例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

1. 退热:体温>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 口腔护理:局部涂抹2%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避免刺激性食物;

3. 皮肤护理:保持皮疹干燥,避免抓挠,必要时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4. 补液:鼓励多饮水,防止脱水。

(二)重症病例治疗

需入住ICU,采取综合支持治疗:

1. 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0.5-1g/kg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

2. 糖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短期使用;

3. 免疫球蛋白:1g/kg静脉注射,连用2天;

4. 机械通气:出现呼吸衰竭时需气管插管或无创通气;

5. 循环支持: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三)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温病”范畴,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透邪为主。普通型可选用银翘散、甘露消毒丹加减;重症型可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开窍醒神。

四、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策略

(一)疫苗接种

EV71疫苗是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我国自2016年起批准上市三种EV71灭活疫苗,推荐6月龄-5岁儿童接种2剂次,间隔1个月。临床试验显示,疫苗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率达90%以上,对重症的保护率接近100%。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 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共用毛巾、餐具消毒;

2. 环境卫生:定期开窗通风,对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消毒;

3. 隔离措施:病例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托幼机构出现疫情时需停课10天;

4. 健康宣教:通过家长会、宣传册、新媒体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

医疗机构需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手足口病病例,重点监测重症和死亡病例。疾控机构应定期分析疫情数据,指导防控工作。

五、手足口病研究进展与挑战

(一)多价疫苗研发

目前EV71疫苗仅针对单一型别,而柯萨奇病毒A16型、A6型等也可引起手足口病。多价疫苗(如EV71/CA16二价疫苗)的研发是未来方向,可扩大保护范围。

(二)快速诊断技术

传统RT-PCR需4-6小时出结果,新型等温扩增技术(如LAMP)可在30分钟内完成检测,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和现场筛查。

(三)抗病毒药物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普可那利(Pleconaril)等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实验中显示活性,但临床效果待验证。

(四)长期后遗症研究

部分重症患儿康复后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运动功能受损等后遗症,需建立长期随访体系评估其影响。

六、手足口病工作总结范文(节选)

范文1:某市2022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总结

2022年,我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345例,发病率较2021年下降18.7%,重症病例56例,无死亡病例。主要防控措施包括:

1. 疫苗接种:全市5岁以下儿童EV71疫苗接种率达82.3%,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 托幼机构管理:开展专项检查32次,关停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幼儿园4所;

3. 健康宣教:制作动画短视频12部,播放量超500万次,家长知晓率达95%。

范文2:某医院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

2021年1月-12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876例,其中普通型821例(93.7%),重症型55例(6.3%)。EV71型占比41.2%,CA16型占比32.5%。治疗方面,普通型患儿平均住院日3.2天,重症型7.8天。提示需加强重症早期识别,缩短诊断时间。

七、手足口病未来防控方向

1.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疫情预警模型,实现精准防控;

2. 推广多价疫苗:加快二价、三价疫苗审批,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3. 加强基层能力:培训社区医生识别重症的能力,配备必要设备;

4. 开展国际合作:分享中国防控经验,参与全球手足口病研究网络。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疫苗接种、重症治疗、防控策略、流行病学、临床诊断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简介:本文系统总结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则,重点分析了疫苗接种、非药物干预等防控策略,结合研究进展提出未来方向,并提供了工作总结范文,为儿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提供实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