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中国历史 > 汉明帝天竺求佛

汉明帝天竺求佛

纤纤出素手 上传于 2020-01-14 15:19

《汉明帝天竺求佛:佛教东传的里程碑与文明交融》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洛阳城内一则来自西域的消息打破了宫廷的平静。汉明帝刘庄在夜读《史记》时,偶然看到关于“匈奴祭天金人”的记载,又听闻使者出使大月氏途中曾遇“光武中,西域有神人,头有日轮,自天而降”的奇闻。这位以“明察善断”著称的皇帝,当即召集太史令傅毅、博士王遵等儒臣商议。傅毅跪奏:“臣闻西方有神,名曰佛陀,其教言生死轮回、善恶报应,与陛下所求‘以德化民’之治道暗合。”汉明帝抚须沉思,次日便下诏:“遣使西域,求佛道于天竺。”这场跨越万里的文化寻访,不仅开启了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历史序章,更成为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深度交融的起点。

一、历史背景:从“匈奴祭天金人”到“永平求法”

汉明帝的求佛决策并非偶然。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中原与中亚、南亚的交流日益频繁。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匈奴曾在甘泉宫立“金人”祭天,学者普遍认为此“金人”即佛像。东汉初年,随着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西域商旅、僧侣频繁往来,佛教思想开始以碎片化形式传入。班超经营西域期间(公元73年—102年),于阗、龟兹等地已出现佛教寺院,但尚未形成系统传播。

汉明帝本人深受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同时面临东汉初期社会矛盾:土地兼并加剧、豪强割据隐现、自然灾害频发。他试图通过引入新的思想资源来巩固统治,而佛教“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的教义,恰好与儒家“仁政”思想形成互补。永平三年(公元60年),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成为首位公开信佛的宗室成员,这进一步推动了汉明帝的决策。

二、求法使团:十八人西行的壮举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春,汉明帝任命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二人为正使,另选通晓西域语言的译官六人,组成十八人的求法使团。他们携带黄金、丝绸等礼物,从洛阳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抵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在此补充给养后,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的贵霜帝国(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

使团途中遭遇多重挑战:沙漠中缺水断粮,靠融雪和野果维持;高原反应导致多人病倒;贵霜境内政局动荡,需贿赂地方官员方能通行。但蔡愔在日记中写道:“虽九死其犹未悔,为求大道,何惜此身?”这种执着精神,成为后世求法者的精神象征。

三、天竺遇佛: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的东来

永平八年(公元65年)冬,使团抵达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此时,印度正处于贵霜帝国与巽伽王朝的交替期,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但大乘佛教已开始兴起。那烂陀寺住持迦叶摩腾(Kasyapa Matanga)与竺法兰(Dharmaratna)两位高僧,被使团的诚意打动,决定随行东传佛法。

迦叶摩腾出身婆罗门种姓,精通吠陀经典,后皈依佛教,擅长辩论与翻译;竺法兰原为中亚商人,因战乱出家,通晓梵语与汉语基础。他们携带《四十二章经》(现存最早汉译佛经)、佛像及贝叶经,与使团一同返程。归途更为艰险:贵霜境内爆发叛乱,使团被劫掠三次,损失大半物资,但经卷与佛像得以保全。

四、白马驮经:佛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春,使团抵达洛阳。汉明帝亲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迎接,见白马驮经而来,遂下令在洛阳西郊建寺,以“白马驮经”之意命名“白马寺”。此寺成为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被后世尊为“释源祖庭”。

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在白马寺开始译经工作。《四十二章经》共四十二节,内容涵盖佛教基本教义(如四谛、十二因缘)、修行方法(如持戒、禅定)及伦理观念(如慈悲、不杀生)。其语言简练,融合儒家术语(如“道”“德”),便于士大夫接受。同时,两位高僧参考汉代画像石艺术,设计出中国最早的佛像造型——结跏趺坐、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法轮,奠定了汉传佛教造像的基本范式。

五、文化影响:从宫廷到民间的佛教传播

汉明帝对佛教的支持具有战略意义。他命楚王刘英在封地建寺,赐予“浮屠里”匾额;鼓励太学生研习佛经,将佛教纳入官方教育体系;在洛阳设立“译经场”,由迦叶摩腾、竺法兰主持,培养首批本土译经人才。这些举措使佛教迅速从宫廷走向士族阶层。

民间层面,佛教的慈善理念与汉代“举孝廉”制度形成互动。寺院设立“悲田院”,收养孤寡老人;僧团推行“不杀生”戒律,促进农业生态保护。同时,佛教艺术开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云冈石窟的犍陀罗风格与中原雕刻技法结合,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融合了西域乐舞与汉代仙道思想。

六、历史争议:求法事件的史料辨析

关于“汉明帝天竺求佛”的真实性,后世学者存在争议。唐代法琳《辩正论》引《老氏圣纪》称:“永平中,感楚王英梦金人,遣使求法。”但《后汉书》仅记刘英“尚浮屠”,未提明帝求法。近代学者汤用彤认为,此事件可能存在史实与传说的混合:蔡愔等人的西域之行确有记载,但“天竺求佛”或为后世附会;而佛教正式传入时间,可能早于永平年间,但官方系统的引入始于此时。

尽管如此,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它标志着佛教从民间自发传播转向官方主导引进,为后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繁荣奠定了基础。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言:“汉明帝求法,是中华文明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七、文明交融的深层启示

“汉明帝天竺求佛”不仅是宗教传播事件,更是文明对话的典范。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汉代统治者未将佛教视为异端,而是吸收其伦理资源来完善治理体系;同时,佛教也经历了本土化改造,如将“因果报应”与“天人感应”结合,形成“神道设教”的独特模式。

这种交融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均延续了“求法于外、弘道于内”的传统;而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也为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提供了经验。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更能理解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性。

关键词:汉明帝、天竺求佛、佛教东传、白马寺、迦叶摩腾、竺法兰、永平求法文明交融

简介:本文详述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遣使团赴天竺求取佛法的历史过程,分析其背景、路线、人物及文化影响。事件以蔡愔等十八人西行、迎回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建立白马寺并译出《四十二章经》为核心,探讨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其对政治治理、社会伦理、艺术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辨析相关史料争议,揭示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规律。

《汉明帝天竺求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