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疏血通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某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改善更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疏血通、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
一、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神经细胞损伤和坏死。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纤治疗及神经保护治疗等,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对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疏血通是一种中药注射剂,主要由水蛭、地龙等中药提取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疏血通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等多种作用。近年来,疏血通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但相关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在72h以内;年龄在40 - 80岁之间;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出血倾向或近期有出血史者;对疏血通过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共纳入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降低颅内压,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将疏血通6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14d。
(三)观察指标
1. 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 - 100%;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 - 90%;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 - 45%;无变化: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恶化:NIHSS评分增加18%以上。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例数 + 显著进步例数 + 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评分变化情况。
3.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4d,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4. 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出血倾向等。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
三、结果
(一)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恶化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0(33.3) 22(36.7) 12(20.0) 4(6.7) 2(3.3) 54(90.0)
对照组 12(20.0) 16(26.7) 15(25.0) 12(20.0) 5(8.3) 43(73.3)
(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4d,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4d
观察组 18.5±3.2 8.2±2.1
对照组 18.3±3.0 11.5±2.5
(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4d,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
组别 全血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红细胞压积(%)
治疗前 治疗后14d 治疗前 治疗后14d 治疗前 治疗后14d
观察组 5.8±0.6 4.2±0.4 1.8±0.2 1.3±0.1 45.2±3.1 38.5±2.8
对照组 5.7±0.5 4.8±0.5 1.7±0.2 1.5±0.2 44.8±3.0 41.2±3.0
(四)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轻微过敏反应,1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过敏反应,2例胃肠道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未影响治疗。
四、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尽快恢复脑部血流,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保护神经细胞。疏血通作为一种中药注射剂,其主要成分水蛭、地龙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水蛭中含有水蛭素,是一种强效的抗凝血物质,可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发挥抗凝血作用。地龙则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这可能与疏血通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有关。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也是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改善更明显,提示疏血通可调节血液流变学性质,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脑部血流的恢复。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后缓解,说明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较高。
五、结论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的研究,以更全面地评价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本文通过选取某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表明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