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骨科学 > 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

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

自食其果 上传于 2025-01-29 16:53

《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

摘要: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后果,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详细阐述了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深入探讨了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种措施,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等,旨在为骨科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科学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

关键词: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危险因素、发病机制

一、引言

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疾病,手术治疗是恢复骨骼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骨折术后患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若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预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一)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功能增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也相应升高。老年人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2、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容易受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促进血栓形成。

3、肥胖:肥胖患者体内脂肪含量高,血液中脂质代谢紊乱,且活动相对不便,长时间卧床或活动减少,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从而引发深静脉血栓。

4、既往血栓病史:曾经有过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病史的患者,其体内存在血栓形成的易感因素,再次发生血栓的风险较高。

(二)手术相关因素

1、手术类型和时间:不同类型的骨折手术对血管的损伤程度不同,手术时间越长,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就越大,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也越高。例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大型手术,由于手术创伤大、操作时间长,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2、麻醉方式:全身麻醉会影响患者的肌肉收缩和血液循环,导致下肢静脉血液淤滞,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相比之下,局部麻醉对血液循环的影响较小。

3、术中失血和输血:术中大量失血会导致血液浓缩,凝血因子相对增多,容易形成血栓。同时,输血也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和血液成分的改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术后因素

1、卧床时间:骨折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静脉回流缺乏肌肉泵的挤压作用,导致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

2、下肢活动受限:术后疼痛、固定装置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下肢活动受限,进一步影响静脉回流,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

3、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系统,同时置管后血液在导管内流动缓慢,也容易形成血栓。

三、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一)静脉血流淤滞

骨折术后患者由于卧床、下肢活动受限等原因,下肢肌肉收缩减少,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弱,导致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在静脉内淤滞。淤滞的血液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血小板容易聚集和黏附,进而启动凝血过程。

(二)血管内皮损伤

手术创伤、中心静脉置管、炎症反应等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组织,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同时释放多种促凝血物质,促进血栓的形成。

(三)血液高凝状态

骨折术后患者由于应激反应、失血、输血等原因,体内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等抗凝物质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高凝状态的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在静脉血流淤滞和血管内皮损伤的情况下。

四、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基本预防

1、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指导患者正确进行下肢活动,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等,促进静脉回流。

2、饮食指导:建议患者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尽早活动: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一般来说,术后24 - 48小时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下肢活动,如屈伸膝关节、踝关节等;术后3 - 5天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下床站立、行走。早期活动可以增强下肢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二)物理预防

1、梯度压力弹力袜:梯度压力弹力袜通过提供由下至上的梯度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内压力,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使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尺寸的弹力袜,确保其贴合腿部,且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周期性地充气和放气,对下肢进行挤压和放松,模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静脉回流。该装置适用于不能主动活动或活动受限的患者,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3、足底静脉泵:足底静脉泵通过模拟人体行走时足底肌肉的收缩,产生脉冲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其作用机制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类似,但操作更为简便,患者舒适度较高。

(三)药物预防

1、抗凝药物: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华法林等。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强、出血风险低、使用方便等优点,是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一般术后12 - 24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调整剂量。普通肝素需要持续静脉滴注,且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目前已较少用于术后预防。华法林口服给药,但起效慢,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使其维持在2.0 - 3.0之间。

2、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其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不如抗凝药物,一般不作为首选预防用药,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与抗凝药物联合使用。

五、预防措施的实施与监测

(一)个体化预防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类型、危险因素等制定个体化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对于高危患者,如高龄、肥胖、既往有血栓病史等,应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措施,如联合使用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二)定期评估

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观察患者有无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同时,可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及时发现无症状的深静脉血栓。

(三)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在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损害等。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六、结论

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手术相关因素和术后因素密切相关。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综合运用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等多种措施,并加强预防措施的实施与监测,确保患者的安全。

简介:本文围绕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展开,阐述其危险因素涵盖患者自身、手术及术后多方面,发病机制涉及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详细介绍了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等多种措施,强调制定个体化预防方案、定期评估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性,旨在为骨科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科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