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骨科学 > 脊柱相关知识 课件

脊柱相关知识 课件

梼杌凶顽 上传于 2021-08-20 03:00

脊柱相关知识课件

一、脊柱解剖学基础

脊柱作为人体中轴骨骼系统,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融合为1块、尾椎4块融合为1块)通过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及韧带连接构成。椎体呈圆柱形结构,前部承载压力,后部椎弓形成椎管保护脊髓。椎间盘由中央髓核(含水量80%的胶冻样物质)和周围纤维环(12-15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组成,具有缓冲震荡和维持椎间隙高度的功能。正常颈椎前凸(20°-40°)、胸椎后凸(20°-45°)、腰椎前凸(30°-50°)及骶椎后凸构成生理性脊柱曲度,对维持身体平衡和减少运动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二、脊柱生物力学机制

脊柱在三维空间内承受复杂力学负荷,包括轴向压缩(站立时承受体重的50%-75%)、前屈后伸(腰椎活动度达130°)、侧屈旋转(胸椎旋转40°)。椎间盘在轴向压力下产生"蠕变"现象,持续负荷4小时后高度可减少5%-10%。后纵韧带和黄韧带构成椎管后壁,在脊柱前屈时张力增加,后伸时松弛。小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面(胸椎)或矢状面(腰椎),与椎间盘形成"三关节复合体",共同维持脊柱稳定性。肌肉系统方面,竖脊肌群(髂肋肌、最长肌、棘肌)提供脊柱伸展动力,腹横肌和多裂肌构成核心稳定系统。

三、脊柱退行性病变病理

椎间盘退变始于20岁后,髓核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Ⅱ型胶原向Ⅰ型胶原转化导致弹性下降。纤维环出现放射状裂隙后,髓核可能经裂隙突出压迫神经根。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是机体代偿性反应,但过大的骨赘可造成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厚度超过4mm)和关节突关节增生是继发性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颈椎间盘突出症中,C5-6(44.7%)和C6-7(38.2%)节段发病率最高,常表现为颈肩痛伴上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以L4-5(46.6%)和L5-S1(42.3%)多见,典型症状为坐骨神经痛和马尾神经综合征。

四、脊柱畸形分类与诊断

结构性脊柱侧凸包括特发性(占85%)、先天性(椎体发育异常)、神经肌肉型(脑瘫、肌营养不良)和综合征型(马凡综合征)。Cobb角测量是评估侧凸严重程度的标准方法,胸椎侧凸>30°、腰椎侧凸>35°需积极干预。先天性脊柱裂根据病变程度分为隐性脊柱裂(仅椎板未融合)和显性脊柱裂(伴脊膜膨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采用1984年纽约标准,Ⅲ级(关节面侵蚀)和Ⅳ级(关节强直)具有诊断意义。Scheuermann病表现为胸椎或腰椎楔形变>5°且伴椎体终板不规则,青少年发病率达1%-8%。

五、脊柱创伤急救处理

颈椎损伤急救需遵循"ABCDE"原则:保持气道通畅(Airway)、评估呼吸功能(Breathing)、维持循环稳定(Circulation)、神经功能检查(Disability)、暴露伤处(Exposure)。脊柱板固定时需保持头颈中立位,避免过伸过屈。胸腰椎压缩骨折根据AO分型分为A型(压缩性)、B型(牵张性)、C型(平移性),其中C型骨折需警惕脊髓损伤。爆散性骨折(椎体粉碎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手术指征包括:后凸角>20°、椎管占位>50%、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ASIA分级中,A级(完全性损伤)预后最差,B-E级恢复率与损伤平面呈负相关。

六、脊柱感染性疾病诊疗

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好发于胸椎(50%)、腰椎(35%)和胸腰段(15%)。典型表现为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全身症状,局部疼痛在卧床休息后不缓解。X线片早期显示椎体边缘模糊、椎间隙变窄,CT可发现死骨形成,MRI对早期脓肿(椎旁软组织影>1cm)诊断敏感度达100%。化脓性脊柱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起病急骤,血沉(ESR)常>100mm/h,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布氏杆菌病脊柱炎有牛羊接触史,血清凝集试验滴度≥1:160具有诊断价值。

七、脊柱肿瘤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脊柱肿瘤中,血管瘤(11%)、骨母细胞瘤(2%)、骨巨细胞瘤(1.5%)较为常见。转移性肿瘤占脊柱肿瘤的90%,常见原发灶包括肺(36%)、乳腺(18%)、前列腺(10%)。Enneking分期系统根据肿瘤恶性程度(Ⅰ-Ⅲ级)、解剖部位(A-B型)制定治疗方案。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溶骨性转移瘤伴疼痛(VAS评分>6分),骨水泥渗漏率约8%-12%。全脊椎切除(TES)适用于高度恶性或复发性肿瘤,需联合前路、后路手术,出血量可达3000-5000ml。

八、脊柱微创技术进展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通过直径7mm工作通道,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椎间盘摘除,术后2小时可下地活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5ml,疼痛缓解率达90%。脊柱内镜辅助下减压术(Endo-LIF)适用于腰椎管狭窄症,工作通道直径18mm,术中出血量<50ml。机器人导航系统将置钉准确率提升至98.3%,手术时间缩短30%。混合现实(MR)技术通过三维重建模型,实现术中实时导航,学习曲线较传统技术缩短50%。

九、脊柱康复治疗体系

McKenzie疗法通过重复末端范围运动改善椎间盘营养供给,对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有效率达76%。核心稳定训练强调多裂肌和腹横肌协同激活,采用压力生物反馈仪量化训练效果。牵引治疗参数设定为体重的25%-50%,持续时间15-30分钟,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68%。支具治疗中,Milwaukee支具适用于胸腰段侧凸,Boston支具用于腰段侧凸,每日佩戴22小时,矫正率可达40%-60%。水中运动疗法利用浮力减少脊柱负荷,水温32-34℃时肌肉松弛效果最佳。

十、脊柱外科手术并发症防治

硬膜外血肿发生率0.1%-0.9%,多见于抗凝治疗患者,表现为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需6小时内手术减压。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17%,处理包括头低脚高位、局部加压包扎,持续漏出>7天需手术修补。内固定失败常见原因包括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2.5)、置钉位置偏差>2mm。邻近节段退变(ASD)发生率每年增加1%-3%,多节段固定、融合至L5者风险增高。术后感染率1%-4%,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5%,万古霉素骨水泥应用可降低感染率至0.5%。

关键词:脊柱解剖椎间盘退变、脊柱侧凸、椎体成形术、脊柱内镜、核心稳定训练、硬膜外血肿、邻近节段退变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脊柱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性及退行性病变机制,详细介绍脊柱畸形分类、创伤急救流程和感染性疾病诊疗标准。重点解析脊柱肿瘤分期治疗原则、微创技术操作规范及康复训练方法,同时分析手术并发症发生机制与防治策略,为骨科医师提供全流程临床决策参考。

《脊柱相关知识 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