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肺痈》
一、肺痈的概念与历史沿革
肺痈是中医内科中的一种重要疾病,指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其临床特征为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中医对肺痈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病症的记载,如《素问·大奇论》提到“肺痹,咳喘形寒”,虽未明确提及“肺痈”之名,但已描述了其部分症状。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明确提出“肺痈”病名,并详细阐述了其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如“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为后世治疗肺痈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完善肺痈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使其成为中医内科学中一个较为成熟的病种。
二、肺痈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外感风热: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宣降,热壅血瘀,蕴结成痈。多见于气候突变、起居不慎之时,如春季风邪盛行,或夏季暑热夹湿,易感风热之邪。
2. 痰热素盛:平素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蕴结于肺,化为痰热。痰热久蕴,肺脉不利,血滞为瘀,痰热瘀血互结,终成肺痈。
3. 劳累过度:长期过度劳累,耗伤正气,肺卫不固,易感外邪。或因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上逆于肺,郁而化热,发为肺痈。
(二)病机
肺痈的病机主要为热壅血瘀,血败肉腐。外感风热或痰热素盛,热邪壅肺,肺气不利,血行不畅,导致瘀血内生。瘀血与热邪相互搏结,使肺络受损,血败肉腐,化为脓血,形成肺痈。其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初期:风热外袭,卫表不和,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症状。此时病邪在表,治疗以疏风散热、宣肺止咳为主。
成痈期: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痰热瘀毒互结,肺损络伤,出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咯吐黄绿色浊痰等症状。此期为病情发展的关键阶段,治疗应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溃脓期: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溃破,脓液外泄,出现咯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伴有胸痛、身热面赤等症状。治疗以排脓解毒为主。
恢复期:脓毒渐去,正气渐复,但邪去正虚,多有阴伤气耗之象,如咳嗽、咯痰无力、低热、盗汗等。治疗以养阴益气为主。
三、肺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突发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粘浊痰,初期痰量少,继而咯吐大量腥臭脓血痰,或如米粥状,痰中可带血丝。伴气促、喘息、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
2. 病史:多有外感风热史,或平素嗜食辛辣、痰热素盛等诱因。
3. 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阴影,或见液平面空洞形成。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二)鉴别诊断
1. 风温:风温初起症状与肺痈初期相似,均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风温多表证明显,病程较短,传变迅速,易出现神昏谵语、痉厥等危重证候,且咯痰不甚腥臭,一般无咯血症状。而肺痈以咳嗽、胸痛、咯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特征。
2. 肺痨: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壮年,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其咳嗽程度较轻,咯血量较少,痰中偶带血丝,且无高热、胸痛、咯吐大量脓血痰等表现。X线检查肺痨多见肺部阴影,但形态与肺痈不同,且痰菌检查可发现结核杆菌。
四、肺痈的辨证论治
(一)初期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粘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咽喉;荆芥穗、淡豆豉解表散邪;桔梗、甘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竹叶、芦根清热生津。若胸痛明显,可加郁金、桃仁活血通络止痛;若痰多,可加浙贝母、瓜蒌皮化痰止咳。
(二)成痈期
症状: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转侧不利,咯吐黄绿色浊痰,腥臭异常,伴有口干咽燥,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千金苇茎汤中苇茎清肺泄热,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桃仁活血化瘀,薏苡仁清肺排脓。如金解毒散中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清热解毒泻火。两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瘀消痈之功。若热毒盛者,可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若痰热盛者,可加桑白皮、瓜蒌、贝母等清热化痰。
(三)溃脓期
症状: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状,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方中桔梗宣肺排脓,为排脓之要药;薏苡仁、贝母、橘红化痰散结,排脓消肿;金银花、连翘、白及、鱼腥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甘草解毒和中。若咯血量多,可加仙鹤草、白茅根、三七粉等凉血止血;若脓痰不畅,可加皂角刺、穿山甲等通络排脓。
(四)恢复期
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痰色白或黄,量由多渐少,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益气。
方药: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沙参清肺汤中沙参、麦冬、玉竹养阴润肺;太子参、黄芪益气补肺;白及、合欢皮养血生肌,促进疮口愈合。竹叶石膏汤中竹叶、石膏清热生津;人参、麦冬、粳米、甘草益气养阴。两方合用,共奏养阴益气之功。若阴虚火旺明显,可加地骨皮、黄柏、知母等滋阴降火;若气虚较甚,可加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
五、肺痈的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 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 预防外感: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3.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梨、枇杷、冬瓜等,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化痰的作用。忌食辛辣、肥甘厚味、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热生痰。
(二)调护
1. 休息与活动:肺痈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和耗氧量。待病情好转后,可适当进行活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咳嗽、咯痰等情况,如发现体温持续不降、咯痰量增多、腥臭味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补充机体消耗。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ml以上,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
4. 心理护理:肺痈患者因病情较重,常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关心、安慰患者,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肺痈的认识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病因病机方面,研究发现肺痈的发生与免疫功能紊乱、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外感风热或痰热内蕴可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释放,从而损伤肺组织。在治疗方法上,除了传统的中药方剂治疗外,还开展了针灸、推拿、中药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尺泽、鱼际等穴位,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推拿按摩可通过刺激背部膀胱经和肺经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中药雾化吸入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疗效。此外,一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具有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如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鱼腥草可增强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免疫力。
七、结语
肺痈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同时,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可进一步提高肺痈的治疗效果。在预防方面,应注重增强体质、预防外感和饮食调理。对于肺痈患者,要做好调护工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和饮食护理。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对肺痈的研究和治疗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肺痈、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现代研究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医内科学中肺痈的概念与历史沿革,分析了其病因病机,包括外感风热、痰热素盛、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热壅血瘀、血败肉腐。介绍了肺痈的诊断依据和与风温、肺痨的鉴别诊断。重点论述了肺痈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和恢复期的辨证论治方法,给出了相应的方药。还探讨了肺痈的预防与调护措施,以及现代研究进展,包括病因病机新认识、综合治疗方法和中药药理作用等,为肺痈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