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在小儿EB病毒感染治疗中的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总有效率、免疫功能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热毒宁、阿昔洛韦、EB病毒感染、小儿、疗效、并发症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疱疹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后多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尤其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并发肝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对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EB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药物为主,阿昔洛韦作为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在EB病毒感染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但其单药治疗存在疗程长、疗效不确切等问题。近年来,中医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热毒宁注射液作为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在儿科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EB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年龄1~12岁;家长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感染性疾病;对阿昔洛韦或热毒宁过敏;有免疫缺陷病史;近期接受过抗病毒或免疫调节治疗。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2±1.8)岁;病程(3.5±1.2)d。观察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4±1.6)岁;病程(3.7±1.3)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剂量为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热毒宁注射液剂量为0.5 mL/(kg·d),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10 d。两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补液、保肝等。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消失时间。
1.3.2 临床疗效 治疗后7 d进行疗效评价,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接近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有所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3 免疫功能指标 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儿外周静脉血,检测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
1.3.4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肝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
二、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x±s)
组别 例数 发热 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
对照组 60 4.2±1.1 5.3±1.4 6.1±1.6
观察组 60 3.1±0.9 4.0±1.2 4.8±1.3
t值 5.672 5.891 5.432
P值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60 20(33.33) 18(30.00) 11(18.33) 11(18.33) 49(81.67)
观察组 60 28(46.67) 22(36.67) 7(11.67) 3(5.00) 57(95.00)
χ²值 5.175
P值
2.3 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CD4+、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D8+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比较(x±s)
组别 例数 时间 CD4+(%) CD8+(%) CD4+/CD8+
对照组 60 治疗前 32.1±4.5 28.6±4.2 1.13±0.21
治疗后 38.7±5.1 25.3±3.9 1.52±0.28
观察组 60 治疗前 31.8±4.3 28.9±4.0 1.11±0.20
治疗后 42.5±5.4 22.1±3.6 1.92±0.31
t值(治疗后) 4.562 5.893 6.781
P值(治疗后)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肝功能损害 血液系统异常 神经系统并发症 总发生率
对照组 60 5(8.33) 4(6.67) 3(5.00) 12(20.00)
观察组 60 1(1.67) 2(3.33) 1(1.67) 4(6.67)
χ²值 4.321
P值
三、讨论
EB病毒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严重者可并发多系统损害。目前,EB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药物为主,阿昔洛韦作为常用的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阻断病毒DNA合成,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然而,阿昔洛韦单药治疗存在疗程长、疗效不确切等问题,且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中医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其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热毒宁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热毒宁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在儿科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本研究将热毒宁注射液与阿昔洛韦联合应用于小儿EB病毒感染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显著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EB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发生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是其主要表现之一。CD4+ T淋巴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调节;CD8+ T淋巴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参与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CD4+/CD8+比值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D8+显著降低,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可调节EB病毒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促进免疫平衡恢复。
EB病毒感染可并发多系统损害,其中肝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并发症等较为常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提示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可降低EB病毒感染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这可能与热毒宁注射液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调节免疫等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可显著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临床疗效,调节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未来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同时,可进一步探讨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简介:本文探讨了热毒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联合治疗可显著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临床疗效,调节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小儿EB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