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哮病汇总》
一、引言
哮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特征。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异常、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病程往往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对哮病的认识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旨在对中医内科学中关于哮病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汇总。
二、哮病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如《临证指南医案·哮》说:“若夫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发物,以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如《医碥·哮喘》说:“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
3、体虚病后:素质不强者,因幼年时期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痰浊内生。或病后体弱,肺气耗伤,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火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二)病机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输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此后每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多种诱因,而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而发为哮病。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多见寒痰、热痰、痰浊等实证;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多见肺、脾、肾虚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三、哮病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发作前常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呈发作性,常因接触过敏原、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刺激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发作时间:发作时间长短不一,短者数分钟,长者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发作严重者可见大汗淋漓、面色青紫、四肢厥冷等危象。
3、缓解期症状:缓解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感胸闷、气短、乏力等,但亦有部分患者缓解期也可见咳嗽、咳痰等症状。
(二)相关检查
1、肺功能检查:发作期可见气道阻塞,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等指标降低,缓解期部分患者肺功能可恢复正常。
2、胸部X线检查: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大多正常。
3、痰液检查:发作期可检出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4、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过敏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四、哮病的鉴别诊断
(一)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其呼吸困难的表现与哮病相似,但喘证并不一定有喉中哮鸣有声,且喘证的病因病机更为广泛,除肺系疾病外,还可因心、肾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二)支饮
支饮是指痰饮停于胸肺所引起的病证,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为主要表现。支饮与哮病都有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但支饮多无发作性特点,病程较长,病情缠绵难愈,且多伴有水肿等表现。
(三)肺痨
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肺痨患者也可出现呼吸困难,但一般无喉中哮鸣有声,且多伴有低热、盗汗等阴虚火旺的症状,痰中可找到结核杆菌,有助于鉴别。
五、哮病的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症状: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汤中射干开结消痰,麻黄宣肺平喘,生姜散寒行水,细辛、款冬花、紫菀温肺化痰,半夏、五味子降逆收敛,大枣和中。
2、热哮证
症状: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定喘汤中麻黄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半夏、款冬花、紫菀、苏子化痰降气。
3、寒包热哮证
症状: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小青龙加石膏汤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化痰,五味子收敛,石膏清泄肺热。
4、风痰哮证
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而发,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三子养亲汤中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苏子降气化痰平喘,莱菔子行气祛痰,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症状: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六君子汤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2、肺肾两虚证
症状: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
方药: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肺肾气阴两虚者用生脉地黄汤,其中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肺肾阳虚者用金水六君煎,其中当归、熟地滋肾养血,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健脾化痰。
六、哮病的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毛、真菌等,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单、被罩等,减少尘螨滋生;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
2、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3、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以免诱发哮病。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感冒,尤其是在季节交替之时。
(二)调护
1、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海膻发物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发作期护理: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坐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吸氧,鼓励患者多饮水,以稀释痰液。
3、缓解期护理:缓解期可适当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以增强呼吸肌功能。
七、结语
中医对哮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和证型,采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预防和调护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哮病的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治疗过程较为漫长,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密切配合,坚持长期治疗和调理。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的积累,相信对哮病的认识和治疗将会更加深入和完善。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哮病、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调护
简介:本文对中医内科学中哮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汇总。阐述了哮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等因素导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介绍了哮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诊断方法;对哮病与喘证、支饮、肺痨等疾病进行了鉴别诊断;详细论述了哮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辨证论治,分别给出不同证型的治法和方药;还提出了哮病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旨在为中医临床治疗哮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