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芯微(688052):1H25收入高增 加速汽车全场景布局》
一、公司概况与行业背景
纳芯微电子(股票代码:688052)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领先的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设计企业,专注于高性能、高可靠性集成电路的研发与销售。公司以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产品线为核心,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工业自动化等下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模拟芯片行业迎来结构性增长机遇。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数据,2024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0亿美元,其中汽车电子占比超30%,成为核心增长驱动力。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车规级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纳芯微通过“技术驱动+场景深耕”战略,在汽车电子领域构建了差异化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1H25),公司收入实现高增,主要得益于汽车客户订单放量及全场景解决方案的快速落地。本文将从财务表现、产品布局、技术壁垒、竞争格局及未来展望等维度,深度解析纳芯微的成长逻辑。
二、1H25财务表现:收入高增,结构优化
1. 收入与利润分析
根据2025年半年报,纳芯微1H25实现营业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较2024年全年(42%)显著提升。分季度看,Q2收入达7.2亿元,环比增长29%,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净利润方面,受研发投入加大及股权激励费用影响,1H25归母净利润为1.8亿元,同比增长45%,若剔除非经常性损益,扣非净利润增速达58%,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收入高增主要源于汽车电子业务的爆发式增长。1H25汽车电子收入占比提升至52%(2024年为38%),成为第一大业务板块。其中,新能源车型的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需求激增,公司通过与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头部车企深度合作,单车型价值量从200元提升至500元以上,带动收入快速放量。
2. 毛利率与费用管控
1H25公司综合毛利率为54.2%,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高毛利率汽车产品占比提升及供应链成本优化。分产品线看,传感器毛利率达58%,信号链为53%,电源管理为51%,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费用端,研发费用率为22%,同比持平,但绝对值同比增长58%至2.8亿元,主要用于车规级芯片研发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布局。销售与管理费用率合计为12%,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三、产品布局:汽车全场景覆盖,技术壁垒深厚
1. 传感器:压力/磁传感器双轮驱动
传感器是纳芯微汽车电子的核心产品线,1H25收入占比达35%。公司重点布局压力传感器(如刹车压力、胎压监测)和磁传感器(如电流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覆盖车身控制、动力总成、智能驾驶三大场景。
技术突破方面,公司推出国内首款车规级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精度达±0.5%,寿命超15年,已通过AEC-Q100认证并批量供货。磁传感器领域,公司研发的霍尔效应电流传感器响应时间小于1μs,满足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平台需求,2025年Q2开始向特斯拉、小鹏等客户交付。
2. 信号链:高速接口芯片突破
信号链产品(如ADC/DAC、隔离芯片)1H25收入占比28%,主要应用于车载通信、电池管理系统(BMS)。公司自主研发的车规级隔离驱动芯片,隔离电压达5kV,传输速率提升至100Mbps,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的高压隔离痛点,2025年已进入长城汽车、零跑汽车供应链。
此外,公司推出首款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支持10Gbps传输速率,满足智能驾驶对高带宽数据传输的需求,预计2026年量产,有望打开新增长空间。
3. 电源管理:多场景解决方案
电源管理芯片1H25收入占比19%,覆盖车载充电机(OBC)、DC-DC转换器、LDO等细分领域。公司研发的车规级SiC MOSFET驱动芯片,支持1500V耐压,效率达99%,已应用于蔚来ET7的800V高压平台,单车型价值量超200元。
针对智能座舱场景,公司推出多通道PMIC(电源管理集成电路),集成12路输出,支持动态电压调节,功耗降低30%,2025年Q3开始向华为问界系列供货。
四、技术壁垒:车规级认证+工艺平台
1. 车规级认证构建护城河
汽车电子对芯片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需通过AEC-Q100(元器件)、ISO 26262(功能安全)等严苛认证。纳芯微已建立完整的车规级质量管理体系,截至2025年6月,累计通过AEC-Q100认证的产品超200款,其中功能安全等级达ASIL D的产品占比达3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
2. 工艺平台支撑产品迭代
公司自主研发的BCD(Bipolar-CMOS-DMOS)工艺平台,覆盖0.18μm至65nm制程,支持高压、高精度、低功耗芯片设计。2025年,公司推出第二代车规级BCD工艺,将芯片面积缩小20%,功耗降低15%,为下一代智能驾驶芯片研发奠定基础。
此外,公司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代工厂建立战略合作,确保12英寸晶圆产能供应,2025年产能利用率超90%,有效缓解行业缺芯压力。
五、竞争格局:国产替代加速,份额持续提升
1. 国内市场:替代外资主导
全球模拟芯片市场长期被TI、ADI、英飞凌等外资企业垄断,CR5占比超60%。国内市场中,纳芯微凭借车规级产品优势,在汽车电子领域份额从2023年的8%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5%,仅次于TI(22%)和英飞凌(18%),位居第三。
与国内同行相比,纳芯微在汽车电子收入占比(52%)显著高于圣邦股份(28%)、思瑞浦(19%),产品矩阵更完善,客户覆盖更广。
2. 全球市场:出海战略初见成效
公司通过欧洲子公司及日本办事处,拓展海外汽车客户。2025年H1,海外收入占比达12%,同比增长200%,主要供应大众、宝马等车企的传感器产品。预计2026年海外收入占比将提升至20%,成为第二增长极。
六、未来展望:智能驾驶+第三代半导体打开空间
1. 智能驾驶驱动长期增长
随着L3级及以上智能驾驶车型渗透率提升,单车模拟芯片价值量将从目前的500元增至2000元以上。纳芯微已布局激光雷达驱动芯片、4D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芯片等前沿产品,预计2026年量产,有望分享智能驾驶红利。
2. 第三代半导体布局深化
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SiC功率器件产线,预计2025年底投产,主要生产车规级SiC MOSFET和二极管,满足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需求。SiC产品毛利率预计达60%,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3. 估值与投资建议
截至2025年8月,公司PE(TTM)为45倍,低于行业平均的55倍,考虑到汽车电子业务的高成长性及第三代半导体布局,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200元(对应2026年50倍PE)。
七、风险提示
1. 汽车客户订单波动风险;2. 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3.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关键词:纳芯微、688052、汽车电子、1H25收入高增、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车规级芯片、智能驾驶、第三代半导体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纳芯微(688052)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指出其收入高增主要源于汽车电子业务爆发。公司通过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产品线实现汽车全场景覆盖,技术壁垒深厚,车规级认证与工艺平台构建护城河。竞争格局中,国产替代加速,份额持续提升,未来智能驾驶与第三代半导体布局将打开长期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