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油服(600871):25H1业绩显著改善 新签合同再创新高》
一、行业背景与市场环境:油气服务行业迎来结构性机遇
2025年上半年,全球能源市场呈现“供需双强”特征。国际油价在OPEC+持续减产与地缘政治风险交织下维持中高位震荡,布伦特原油均价稳定在85-90美元/桶区间,为上游资本开支提供有力支撑。国内市场方面,“双碳”目标倒逼能源结构转型,但非常规油气开发作为过渡期核心抓手,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投资同比增幅达18%,带动油气服务行业需求结构性回暖。
从竞争格局看,行业呈现“三足鼎立”态势:国际油服巨头(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聚焦高端技术市场,国内“三桶油”旗下油服公司(中油工程、中海油服)占据资源优势,而石化油服作为中石化集团控股企业,通过“技术+服务”双轮驱动,在钻井工程、测录井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2025年H1,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CR5市场份额突破65%,头部企业议价能力显著增强。
二、财务表现:盈利弹性释放,现金流持续优化
1. 收入端:量价齐升驱动高增长
2025年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7.6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较2024年同期提升9.2个百分点。分业务看,钻井工程收入占比58%(224.8亿元),同比+28.7%,主要受益于川渝地区页岩气开发加速;测录井业务收入71.2亿元,同比+19.5%,技术升级带动单价提升;工程建设收入68.4亿元,同比+15.3%,海外EPC项目贡献增量。
区域结构方面,国内市场收入占比72%(279.1亿元),同比+26.1%,其中西南地区(页岩气主产区)收入占比提升至38%;海外市场收入108.5亿元,同比+18.9%,沙特、科威特等中东市场成为核心增长极。
2. 利润端: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归母净利润达1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7.6%,净利率提升至3.2%(2024年H1为1.8%)。毛利率为18.7%,同比+2.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
(1)技术升级降低单井成本:智能钻井系统应用使钻井周期缩短15%,单井成本下降12%;
(2)集约化采购降本:通过中石化集团集中采购平台,钢材、化工料等主要原材料成本降低8%;
(3)高毛利业务占比提升:测录井业务毛利率达31.2%,同比+4.1个百分点,带动整体盈利水平改善。
3. 现金流:运营质量显著提升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5.8亿元,同比+56.3%,主要受益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缩短至92天(2024年同期为118天)。资本开支控制在28.7亿元,同比-12.4%,重点投向智能钻机、高温测井仪器等核心技术领域,资本支出效率(收入/资本开支)提升至13.5倍,较2024年提升4.2倍。
三、业务亮点:技术驱动与市场拓展双轮并进
1. 技术突破:打造非常规油气开发利器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H1研发费用达18.3亿元,同比+31.2%,占收入比重4.7%。重点突破包括:
(1)智能钻井技术:自主研发的“经纬领航”智能钻井系统实现钻头轨迹精准控制,在川南页岩气区块应用后,平均机械钻速提升22%,故障率下降40%;
(2)高温测井仪器:耐温200℃、耐压140MPa的测井仪器完成商业化应用,填补国内空白,打破斯伦贝谢技术垄断;
(3)绿色修井技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减少废水排放90%,在塔里木油田推广后,单井环保成本降低65万元。
2. 市场拓展:国内外订单同步放量
新签合同额达526.7亿元,同比+38.9%,创历史同期新高。分区域看:
(1)国内市场:中标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页岩气开发项目(合同额128亿元)、中石油长庆油田致密气开发项目(合同额86亿元),国内订单占比71%;
(2)海外市场:签署沙特阿美钻井服务长期合同(5年期,合同额187亿元)、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EPC总承包项目(合同额45亿元),海外订单占比29%,且毛利率较国内高3.2个百分点。
3. 客户结构:深度绑定“三桶油”,拓展民营市场
来自中石化的收入占比58%(224.8亿元),同比+27.3%,作为集团内部油服主力,持续受益中石化“七年行动计划”;中石油、中海油收入占比分别提升至19%(73.6亿元)和12%(46.5亿元),显示跨集团市场拓展成效。此外,公司首次中标延长石油、新奥能源等民营企业的非常规油气开发项目,民营市场收入占比突破5%。
四、风险因素与应对策略
1. 油价波动风险
若国际油价跌破75美元/桶,上游资本开支可能收缩。应对措施包括:优化成本结构,将单井成本再降10%;拓展非油业务,2025年H1地热开发收入同比增长45%,占比提升至3%。
2. 海外政治风险
中东、拉美等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影响项目执行。公司通过“本土化运营”降低风险:海外员工本土化率达68%,沙特、科威特项目均采用“中方技术+当地劳务”模式。
3. 技术替代风险
竞争对手可能推出更先进的智能钻井技术。公司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经纬领航2.0”系统,实现钻井过程全自动化,技术领先期预计维持3年以上。
五、未来展望: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双轨并行
1. 短期(2025-2026年):非常规油气开发主战场
国内页岩气、煤层气产量目标分别为350亿方、50亿方,公司作为中石化体系内核心服务商,预计钻井工程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25%。海外市场方面,沙特“2030愿景”下油气投资加码,公司有望再获1-2个长期钻井合同。
2. 中期(2027-2028年):技术输出与新能源转型
计划将智能钻井技术向东南亚、非洲市场输出,预计2027年海外技术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5%。同时,布局氢能储运、CCUS等领域,2025年H1已中标中石化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合同额12亿元)。
3. 长期(2029年后):综合能源服务商
依托油气服务积累的技术与客户基础,向地热开发、氢能产业链延伸,目标2030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达20%,构建“油气+新能源”双轮驱动格局。
六、投资建议:业绩弹性与估值修复双重机遇
1. 估值比较
当前市值486亿元,对应2025年PE 12.3倍,低于中海油服(15.8倍)、中油工程(14.2倍),处于历史估值底部(过去5年PE中位数18.7倍)。
2. 目标价测算
假设2025-2027年净利润CAGR为35%,给予2026年15倍PE,目标价6.8元(当前价4.2元),潜在空间62%。
3. 风险提示
油价大幅下跌、海外项目执行受阻、技术升级不及预期。
关键词:石化油服、25H1业绩、新签合同、油气服务、页岩气开发、智能钻井、技术升级、海外市场、估值修复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石化油服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指出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3%,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137.6%,新签合同额创历史新高。公司通过技术突破(如智能钻井、高温测井仪器)和国内外市场拓展(沙特、科威特等)实现量价齐升,同时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未来,公司将在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持续发力,并布局新能源转型,构建“油气+新能源”双轮驱动格局。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备业绩弹性与估值修复双重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