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临床医学 > 急诊医学课件第十章发热

急诊医学课件第十章发热

刘维 上传于 2023-11-01 01:06

《急诊医学课件第十章发热》

一、发热的定义与病理生理机制

发热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通常以口腔温度≥37.3℃为标准)。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外周与中枢双重调节:外周致热原(如细菌内毒素、病毒抗原)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IFN)等内源性致热原,这些细胞因子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调定点,引发产热增加(如骨骼肌战栗)和散热减少(如皮肤血管收缩)。

二、发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急诊科发热患者占就诊总量的15%-25%,季节性分布明显:冬季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夏季以肠道感染为主(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春秋季则需警惕虫媒传染病(登革热、疟疾)。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免疫功能衰退易出现"无热肺炎",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发生高热惊厥,免疫抑制患者(如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后)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或无热。

三、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分型

(一)发热程度分型

低热(37.3-38℃):多见于慢性感染、结核病、自身免疫病;

中度发热(38.1-39℃):常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

高热(39.1-41℃):提示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中暑或药物热;

超高热(>41℃):多见于热射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死亡率可达30%。

(二)热型分类

稽留热(体温持续39-40℃以上,24小时波动<1℃):典型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弛张热(体温>39℃,24小时波动>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布氏杆菌病特征性表现;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骤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螺旋体感染。

四、发热的鉴别诊断流程

(一)病史采集要点

1. 发热特点:起病方式(急性/慢性)、热型、持续时间、昼夜节律

2. 伴随症状:寒战(提示细菌性感染)、皮疹(出血点提示败血症,玫瑰疹提示伤寒)、淋巴结肿大(EB病毒感染)、关节痛(风湿热)

3. 流行病学史:疫区接触史(疟疾、登革热)、动物接触史(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用药史(药物热)

(二)体格检查重点

1. 生命体征:监测血压(休克早期可仅表现为代偿性高热)、呼吸频率(肺炎可能伴呼吸急促)

2. 皮肤黏膜:黄疸(肝胆系统感染)、发绀(重症肺炎)、出血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 神经系统:颈强直(脑膜炎)、克氏征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实验室检查策略

1. 基础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10⁹/L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40%提示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CRP>50mg/L提示细菌感染)、血沉(ESR>50mm/h提示结核或风湿性疾病)

2. 病原学检查:血培养(疑似败血症时需在寒战或高热初期采血)、痰培养(肺炎患者)、尿常规(尿路感染诊断金标准)、粪便常规(肠道感染)

3.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肺炎)、腹部超声(肝脓肿)、头颅CT(脑炎)

五、急诊处理原则

(一)紧急处理指征

1. 意识障碍(GCS评分<8分)

2. 血压<90/60mmHg伴四肢湿冷

3. 呼吸频率>30次/分或SpO₂<90%

4. 血小板<50×10⁹/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

(二)降温措施

1. 物理降温:冰袋置于大血管处(颈部、腋窝、腹股沟),温水擦浴(32-35℃),禁用酒精擦浴(可能引起寒战)

2. 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成人0.5g/次,儿童10-15mg/kg/次)或布洛芬(成人0.3g/次,儿童5-10mg/kg/次),避免联合使用NSAIDs药物

3. 特殊情况处理:热射病需立即冰毯降温,目标核心体温30分钟内降至38.5℃以下

(三)抗感染治疗

1. 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选用三代头孢+大环内酯类,医院获得性肺炎选用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

2. 目标治疗: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万古霉素,结核病采用四联疗法(HRZE)

六、特殊类型发热的诊治要点

(一)药物热

常见于抗生素(β-内酰胺类、磺胺类)、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抗肿瘤药(博来霉素),典型表现为用药后7-10天出现无明确感染灶的发热,停药后48-72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5%。

(二)肿瘤性发热

多见于淋巴瘤、白血病、肾细胞癌,表现为每日1次规律性发热(午后或夜间),体温多在38.5℃左右,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血沉显著增快(>100mm/h)。

(三)中枢性发热

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表现为突然高热(可达41℃),无寒战,双上肢体温高于双下肢,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对解热镇痛药反应差,需通过冰帽或冬眠疗法降温。

七、发热的预防与健康教育

1.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每年秋季接种)、肺炎球菌疫苗(65岁以上老年人)、乙脑疫苗(疫区儿童)

2. 生活方式干预:勤洗手(六步洗手法)、通风换气(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避免接触活禽(预防禽流感)

3. 用药指导:不自行服用抗生素,解热药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出现持续高热或新发症状及时就医

八、发热诊治的常见误区

1. 过度依赖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反而增加耐药风险

2. 忽视热型意义:不规则热可能提示结核或恶性肿瘤

3. 降温过快:体温骤降可能导致虚脱或休克

4. 忽略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发热易诱发高渗性昏迷,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关键词:发热、急诊处理、鉴别诊断、热型、药物热、肿瘤性发热、物理降温、抗生素治疗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了急诊医学中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与分型,重点介绍了发热的鉴别诊断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急诊处理原则(紧急处理指征、降温措施、抗感染治疗)同时针对药物热肿瘤性发热、中枢性发热等特殊类型提出诊治要点,最后强调发热预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临床诊治中的常见误区。

《急诊医学课件第十章发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