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哲学论文 > 在行动中实现自我_存在

在行动中实现自我_存在

月上梢头 上传于 2020-10-09 12:26

在行动中实现自我存在

摘要:本文从哲学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行动与自我存在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行动在塑造自我、体现自我价值以及实现自我存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个体应积极投身行动,在行动中不断探索、创造与成长,从而达成真正的自我存在。

关键词:行动、自我存在、哲学思考价值实现

一、引言

自我存在是人类永恒思考的命题,每个人都渴望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独特的自我价值。然而,自我存在并非一种静态的状态,不是仅仅通过内心的冥想或抽象的思考就能达成。行动,作为连接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桥梁,在实现自我存在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哲学层面深入剖析行动与自我存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找到实现自我存在的有效路径。

二、不同哲学流派对行动与自我存在关系的思考

(一)存在主义哲学:行动赋予存在意义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最初是“虚无”的,没有任何预先设定的本质或目的。正是通过自己的行动,个体才逐渐塑造出独特的本质,赋予自身存在以意义。萨特提出“人是被判定自由的”,这种自由并非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在行动中承担责任的自由。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都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定义。例如,一个人选择投身公益事业,在帮助他人的行动中,他不仅改变了受助者的生活,也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了自己作为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存在。

(二)实用主义哲学:行动是检验与创造价值的途径

实用主义认为真理和价值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在实践行动中得以体现和检验的。詹姆斯指出,观念的意义在于其实际效果,只有能够引导有效行动的观念才是有价值的。在追求自我存在的过程中,个体通过行动不断尝试、探索,根据行动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比如,一位创业者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在市场的检验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确立了自己作为成功创业者的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造世界的行动中实现自我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首要性和基础性,认为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改造自身。人在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还与他人形成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塑造了人的社会属性。例如,工人在工厂的生产劳动中,不仅创造了物质产品,也通过与同事的合作、与上级的交流,学会了团队协作、沟通管理等技能,逐渐从一个单纯的个体成长为具有特定社会角色和能力的劳动者,实现了在社会中的自我存在。

三、行动在实现自我存在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一)行动塑造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特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而行动是获取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如学习一门新技能、参加一场比赛、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等,个体能够亲身体验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比如,一个人学习绘画,在不断练习和创作的过程中,他会发现自己对色彩的感知能力、线条的把握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技巧上的欠缺。这种基于行动的自我认知,比单纯的自我猜测更加准确和深刻,为个体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行动体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价值追求,而价值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得以展现。当个体将自己的理念、能力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对他人、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时,自我价值就得到了体现。例如,一位医生通过精湛的医术救治病人,减轻患者的痛苦,挽救生命,他的医疗行动不仅实现了作为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价值,更体现了作为一个人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让个体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对世界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强化了自我存在的认同感。

(三)行动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

行动是一个不断试错、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在行动中,个体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而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让个体积累经验,调整策略。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通过不断思考、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行动的不断深入,个体的能力得到提升,视野得到拓宽,逐渐从一个相对幼稚的状态迈向更加成熟、完善的自我存在。

四、阻碍行动实现自我存在的因素及克服方法

(一)恐惧与犹豫

许多人在面对行动时,会因为害怕失败、担心他人的评价而产生恐惧和犹豫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不敢迈出行动的第一步,从而错失实现自我存在的机会。要克服这种障碍,个体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失败是行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同时,要学会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勇敢地迈出行动的步伐。

(二)缺乏明确目标

没有明确目标的行动往往缺乏方向和动力,容易导致半途而废。个体在行动之前,应该深入思考自己想要实现的自我存在状态,将大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例如,一个人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他可以设定每天写一定字数的文章、每周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等小目标。通过逐步实现这些小目标,不断靠近大目标,保持行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惰性与拖延

惰性和拖延是行动的大敌,它们会让个体陷入舒适区,无法积极投入到实现自我存在的行动中。克服惰性和拖延,需要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可以制定详细的计划,将行动安排到具体的时间段,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当自己按时完成一项任务时,给自己适当的奖励,激励自己继续保持积极行动的状态。

五、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

(一)运动员的自我实现

以一名职业运动员为例,他从小的梦想是站在世界体育赛事的领奖台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每天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伤痛和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通过不断地行动,他的体能和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最终,他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体育明星,更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坚持、拼搏的精神,实现了作为优秀运动员的自我存在。

(二)艺术家的创作之路

一位艺术家怀揣着用画笔表达内心世界的梦想,开始投身艺术创作。起初,他的作品并不被认可,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和外界的质疑。但他没有因此而停止行动,而是不断探索新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逐渐受到关注,获得了艺术界的认可。通过持续的创作行动,他不仅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成就,更实现了作为艺术家表达自我、影响他人的自我存在。

六、结论

行动是实现自我存在的核心要素。从哲学层面看,不同流派都强调了行动在塑造自我、体现价值和促进成长方面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无数通过积极行动实现自我存在的例子。个体要认识到,自我存在不是一种静态的等待,而是需要在行动中不断探索、创造和成长。克服阻碍行动的因素,以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投身行动,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真正实现独特的自我存在。

简介:本文围绕“在行动中实现自我存在”展开哲学探讨,分析不同哲学流派观点,阐述行动在塑造自我认知、体现自我价值、促进自我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剖析阻碍行动实现自我存在的因素及克服方法,并通过现实案例说明行动对实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应积极行动以达成真正的自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