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哲学论文 > 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本—晚清翻译选材的历史回顾_解构主义

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本—晚清翻译选材的历史回顾_解构主义

CosmicMirage 上传于 2020-02-21 15:28

《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本—晚清翻译选材的历史回顾_解构主义》

摘要:本文聚焦晚清翻译选材现象,从解构主义视角深入剖析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本的深刻影响。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中,翻译活动成为引入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翻译选材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意识形态交锋与博弈的场域。通过解构主义方法,打破传统对翻译选材的单一认知,揭示其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文化逻辑与社会需求,为重新理解晚清翻译史提供全新视角。

关键词:意识形态、翻译选本、晚清、解构主义、翻译史

一、引言

晚清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西方列强的侵略迫使中国打开国门,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翻译活动蓬勃兴起,成为国人了解外部世界、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的关键手段。翻译选材作为翻译活动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了哪些西方知识、思想能够进入中国,进而影响中国社会的变革方向。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翻译成果本身,对翻译选材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关注不足。解构主义强调打破传统结构分析,关注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为研究晚清翻译选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二、解构主义理论概述

解构主义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以雅克·德里达为主要代表。该理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对“中心”“本质”的追求,认为文本并非具有固定、确定的意义,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冲突构成的开放系统。在解构主义看来,语言并非透明的传达工具,而是蕴含着权力、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翻译活动也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将解构主义引入晚清翻译选材研究,有助于揭示选材过程中被忽视的意识形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翻译的面貌。

三、晚清翻译选材的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需求

(一)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

晚清时期,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知识分子迫切需要了解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以寻求变革之路。这种现实需求直接影响了翻译选材的方向,大量关于西方军事、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著作被翻译引入中国。

(二)传统文化的困境与变革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晚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价值观和社会秩序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一部分知识分子试图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有益成分进行变革;另一部分则主张全盘西化,彻底抛弃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分歧也反映在翻译选材中,不同的选材倾向体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

(三)政治势力的干预

晚清政府、洋务派、维新派等不同政治势力对翻译活动有着不同的态度和需求。洋务派注重引进西方实用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因此其支持的翻译活动多选材于科技、工业等领域;维新派则希望通过引进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推动政治变革,其选材更侧重于政治、哲学等方面。政治势力的干预使得翻译选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

四、意识形态对晚清翻译选材的具体影响

(一)选材内容的偏向

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晚清翻译选材呈现出明显的偏向。科技类著作占据重要地位,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通过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唤起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和变革决心;政治类著作也备受关注,如梁启超翻译和介绍的西方政治思想,为中国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相比之下,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翻译相对较少,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实用知识和政治变革的迫切需求。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

意识形态不仅影响选材内容,还对翻译策略产生作用。为了使西方思想更符合中国社会的接受习惯,翻译者常常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和调整。例如,在翻译西方宗教著作时,译者会尽量避免直接提及宗教概念,而是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解释,以减少文化冲突。这种翻译策略的选择背后,是意识形态对文化传播的控制和引导。

(三)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意识形态立场对翻译选材有着重要影响。不同译者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政治信仰和社会经历不同,在选材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例如,严复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翻译选材紧密围绕维新变法的需求,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思想推动社会变革;而林纾虽然不懂外语,但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也受到自身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筛选和改编。

五、解构主义视角下对晚清翻译选材的重新审视

(一)打破传统翻译史的线性叙事

传统翻译史研究往往采用线性叙事方式,将翻译活动视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解构主义则打破了这种单一叙事,强调翻译选材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晚清翻译选材并非简单的技术进步或文化交流,而是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不断调整和演变的结果。

(二)揭示选材背后的权力关系

解构主义关注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在晚清翻译选材中,这种权力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政治势力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方式对翻译活动进行干预,掌握了翻译选材的部分权力;文化精英则通过自身的知识和影响力,对选材进行筛选和推荐,形成了另一种权力。这些权力关系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晚清翻译选材的走向。

(三)理解翻译选材的文化逻辑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晚清翻译选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逻辑。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坚守与变革的双重压力。翻译选材成为平衡两种文化的手段,既希望引入西方先进思想,又担心对传统文化造成过度冲击。这种文化逻辑使得翻译选材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需要在不同价值观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六、结论

晚清翻译选材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历史过程。在救亡图存、文化变革和政治斗争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材的内容、策略和译者主体性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使我们能够打破传统认知的局限,深入揭示翻译选材背后的复杂权力关系、文化逻辑和社会需求。通过对晚清翻译选材的解构主义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晚清翻译史的发展脉络,也能为当代翻译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即在翻译选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意识形态因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简介:本文以解构主义为理论框架,深入探讨晚清翻译选材现象。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变革需求促使翻译活动兴起,翻译选材成为引入西方思想关键环节。研究指出,意识形态深刻影响选材内容偏向科技与政治领域、翻译策略选择归化方式以及译者主体性体现。解构主义视角下,打破传统翻译史线性叙事,揭示选材背后权力关系与文化逻辑,为理解晚清翻译史及当代翻译活动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