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76例X线随访观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76例X线随访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并通过X线随访观察其影像学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溶栓、血管扩张剂灌注及局部药物注射),术后定期进行X线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效果。结果 76例患者中,62例(81.6%)X线显示骨密度改善,骨小梁结构部分恢复;10例(13.2%)病情稳定,未见明显进展;4例(5.3%)出现病情恶化。介入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VAS)显著降低(P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X线随访、骨密度、骨小梁
1 引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FH)是一种由于股骨头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骨组织死亡性疾病,常见于中青年人群,严重者可导致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甚至需要关节置换术。其病因多样,包括创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酗酒、血液系统疾病等。目前,ANFH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及关节置换术等。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逐渐成为早期ANFH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76例ANFH患者介入治疗后的X线随访结果,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骨科就诊的76例ANFH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28例;年龄28-65岁,平均(45.2±10.3)岁。病因分类:创伤性22例,激素性30例,酒精性18例,特发性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NFH的诊断标准,并经X线、CT或MRI确诊。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标准,其中Ⅰ期18例,Ⅱ期35例,Ⅲ期23例。
2.2 介入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具体步骤如下:
(1)术前准备: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排除介入治疗禁忌症。
(2)介入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5F导管鞘。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行血管造影以明确病变部位及血管分布情况。
(3)药物治疗:经导管注入尿激酶(50万-100万U)进行溶栓治疗,随后注入罂粟碱(30mg)或前列地尔(10μg)进行血管扩张,最后注入低分子肝素(5000U)及地塞米松(5mg)进行抗炎、抗凝治疗。治疗结束后拔除导管鞘,局部加压包扎。
(4)术后处理:术后卧床休息24h,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
2.3 X线随访及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X线检查,持续随访12-24个月。X线评价标准如下:
(1)骨密度改善:股骨头骨密度较治疗前增加,骨小梁结构部分恢复。
(2)病情稳定:股骨头形态及骨密度无明显变化,未见塌陷或新发病灶。
(3)病情恶化:股骨头塌陷加重,骨密度降低,出现新发病灶。
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比较治疗前后差异。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
3 结果
3.1 X线随访结果
76例患者中,62例(81.6%)X线显示骨密度改善,骨小梁结构部分恢复,其中Ⅰ期16例,Ⅱ期30例,Ⅲ期16例;10例(13.2%)病情稳定,未见明显进展,其中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3例;4例(5.3%)出现病情恶化,其中Ⅱ期2例,Ⅲ期2例。不同ARCO分期患者X线改善率比较,Ⅰ期最高(88.9%),Ⅲ期最低(69.6%),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临床疗效评价
介入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VAS)显著降低,治疗前平均(6.8±1.5)分,治疗后平均(2.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3,P
3.3 并发症情况
76例患者中,3例(3.9%)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经局部加压包扎后好转;1例(1.3%)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经抗过敏治疗后缓解。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
4 讨论
4.1 ANFH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
ANFH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股骨头血液供应中断有关。正常情况下,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当这些血管受损或阻塞时,可导致股骨头缺血、缺氧,进而引发骨细胞死亡、骨小梁断裂及股骨头塌陷。目前,ANFH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延缓病情进展、保留关节功能的关键。
4.2 介入治疗的作用机制及优势
介入治疗通过超选择性插管至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直接注入溶栓、血管扩张及抗炎药物,可有效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骨组织血液供应,从而缓解缺血、缺氧状态,促进骨细胞修复及骨小梁重建。与保守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具有针对性强、疗效确切、恢复快等优点;与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可重复性强,尤其适用于早期ANFH患者。
4.3 X线随访在ANFH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X线检查是评价ANFH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X线随访,可动态观察股骨头形态、骨密度及骨小梁结构的变化,从而判断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本研究中,81.6%的患者X线显示骨密度改善,骨小梁结构部分恢复,提示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同时,X线随访还可及时发现病情恶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及信息偏倚。未来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介入治疗对ANFH的远期疗效。此外,可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更全面地评价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5 结论
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X线随访可动态观察介入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未来应进一步优化介入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7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的X线随访结果,探讨介入治疗对ANFH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股骨头骨密度及骨小梁结构,缓解疼痛,提高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X线随访在ANFH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