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月财政收支数据点评:产能整治推动税收修复】
一、财政收支总体态势:从“承压”到“修复”的转折
2023年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支数据呈现“先抑后扬”的显著特征。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5.17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半年提升2.1个百分点;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8.77万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收支增速的“剪刀差”收窄,反映出财政运行从年初的“收支双弱”逐步转向“收入修复、支出稳健”的良性轨道。
这一转折背后,税收收入的修复是核心驱动力。前8个月全国税收收入1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较上半年提升3.2个百分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回升至84.3%。分税种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主体税种均呈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增值税增速达18.2%,较上半年提升4.3个百分点,成为税收修复的主力军。
二、产能整治:税收修复的“隐形推手”
税收收入的超预期修复,与本轮产能整治的深度推进密切相关。自2021年以来,我国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焦化等高耗能行业开展了一场“刀刃向内”的产能整治行动。通过“关停并转”、环保限产、技术改造等手段,行业产能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一过程对税收的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产能出清推动价格回升,企业盈利改善
以钢铁行业为例,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2022年进一步下降1.7%,2023年前8个月产量同比下降1.5%。产能的持续收缩导致钢材价格中枢上移,2023年前8个月,螺纹钢均价较2022年同期上涨8.2%,热轧卷板均价上涨10.5%。价格回升直接推动企业盈利改善,前8个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倍,较上半年提升30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的修复通过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渠道转化为税收增长,前8个月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缴纳增值税同比增长25.6%,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8.3%。
(二)技术改造带动设备投资,增值税抵扣减少
产能整治不仅涉及“减量”,更强调“提质”。为满足环保、能效等标准,企业被迫加大技术改造投入。2023年前8个月,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2.5%,其中高耗能行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达15.2%。技术改造通常伴随设备更新,而设备采购形成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在短期内会减少当期应纳增值税额。但随着改造完成、产能利用率提升,企业销售收入增长带来的销项税额增加将超过进项税额减少的影响,形成税收的“滞后增长效应”。以水泥行业为例,2023年前8个月行业缴纳增值税同比增长18.7%,较2022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带来的产能效率提升是重要原因。
(三)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税收贡献增强
产能整治的另一结果是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以电解铝行业为例,2023年前8个月,前10家企业产量占比达82%,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在市场波动中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税收贡献也更为稳定。前8个月,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缴纳增值税同比增长22.3%,其中头部企业贡献占比超过70%。这种“强者恒强”的格局,使得税收增长对行业波动的敏感性降低,增强了税收收入的稳定性。
三、非税收入:政策性因素与市场性因素的交织
与税收收入的修复形成对比的是,前8个月非税收入同比下降5.3%,增速较上半年回落3.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的收缩,既与政策性因素有关,也受市场性因素影响:
(一)政策性减收:专项债发行节奏调整
2023年专项债发行节奏呈现“前慢后快”的特征。1-8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3.32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83%,较2022年同期慢10个百分点。专项债发行放缓导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9.6%,进而拖累以土地出让收入为源头的非税收入增长。前8个月,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同比下降8.2%,其中土地相关收入占比超过60%。
(二)市场性减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涉企收费规范,清理了一批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2023年前8个月,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同比下降12.3%,其中工商登记类、证照类收费降幅超过20%。这种“政策性减收”虽然短期内减少了财政收入,但长期看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与税收修复形成“短期减收、长期增收”的良性互动。
四、支出结构:民生保障与产业升级的平衡
在收入修复的背景下,财政支出保持了“有保有压”的稳健态势。前8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但支出结构持续优化:
(一)民生支出:教育、社保、卫生保持高强度
前8个月,教育支出同比增长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8.2%,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3.9%。三项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38.6%,较2022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中的养老保险补助、就业补助等项目增速均超过10%,反映出财政对民生底线的坚守。
(二)产业升级支出:科技、环保、基建重点倾斜
前8个月,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5.2%,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长4.8%,城乡社区支出同比增长3.1%。三项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5.4%,较2022年同期提升0.5个百分点。其中,科学技术支出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增速均超过10%,节能环保支出中的污染防治、生态修复项目增速超过8%,反映出财政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持。
五、未来展望:税收修复的可持续性与挑战
展望未来,税收收入的修复态势能否持续,取决于产能整治的深化程度与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从积极方面看,产能整治已进入“深水区”,行业集中度提升、技术改造推进、环保标准提高等长期因素将持续支撑企业盈利改善,进而推动税收增长。从挑战方面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需波动加大、国内需求不足等短期因素可能对企业盈利造成冲击,进而影响税收稳定性。
为保持税收修复的可持续性,政策层面需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推进产能整治,但需避免“一刀切”式限产,注重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退出;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改造成本;三是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加强对新兴业态、隐形收入的征管,防止税收流失。
六、结论:产能整治与财政修复的“双赢”
前8月财政收支数据的修复,本质上是产能整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体现。通过“关停并转”、技术改造、行业整合等手段,产能整治不仅改善了企业盈利,提升了税收收入,更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财政的可持续性。这种“双赢”局面表明,我国经济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财政政策也需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优化”的新模式。未来,随着产能整治的持续深化,税收修复的态势有望延续,为财政稳健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前8月财政收支、产能整治、税收修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非税收入、支出结构、高质量发展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2023年前8月财政收支数据,指出税收收入的超预期修复与本轮产能整治的深度推进密切相关。产能出清推动价格回升、技术改造带动设备投资、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税收贡献,共同构成税收修复的三大驱动力。同时,非税收入受政策性与市场性因素影响收缩,财政支出保持民生保障与产业升级的平衡。展望未来,税收修复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产能整治深化与宏观经济稳定性,政策需注重市场化手段、技术改造支持与税收征管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