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关谈包容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包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温暖而持久的光芒。它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
包容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心灵成长的基石。一个懂得包容的人,犹如一片广袤的海洋,能容纳百川,无论清澈的溪流还是浑浊的泥浆,都能在其怀抱中找到归宿。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以豁达包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挫折。在被贬黄州期间,他没有沉浸在怨恨与痛苦之中,而是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游赤壁、赏山水、品美食,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他的包容,让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断汲取生活的养分,实现了心灵的升华。相反,心胸狭隘之人,往往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最终陷入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周瑜才智过人,却因容不下诸葛亮的才华,最终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含恨而终。由此可见,包容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实现自我成长。
包容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能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包容就像一座桥梁,能跨越这些差异,让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一个社区里,住着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居民。大家生活习惯不同,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摩擦。但社区倡导包容的理念,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大家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习俗。渐渐地,居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差异,社区氛围变得和谐融洽。再如,在国际舞台上,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分歧和矛盾。但通过包容与合作,各国能够求同存异,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只有秉持包容的态度,才能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携手共进,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
包容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能汇聚各方力量,实现共同繁荣。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包容的胸怀。唐朝时期,中国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包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经济交流。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学者和使者。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商品、技术和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唐朝的包容,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只有积极融入世界,包容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基础设施,促进贸易往来,实现共同发展。这一倡议得到了众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包容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纵容。包容是有底线的,对于那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我们不能包容。如果对犯罪行为包容,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对不良风气包容,就会侵蚀社会的文明根基。我们要在包容与原则之间找到平衡,做到既宽容大度,又坚守底线。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包容的品质呢?首先,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阅读书籍、旅行、交流等方式,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当我们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就会明白自己的局限,从而更加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这样,我们就能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最后,要培养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挫折,不要过于计较得失,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包容化解矛盾,用宽容赢得尊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社会的舞台上奏响和谐的乐章,在国家的建设中汇聚磅礴的力量。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包容去拥抱世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包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培养方法
简介:本文围绕包容展开论述,阐述了包容对个人修养提升的重要性,如苏轼豁达包容实现心灵升华;论述了包容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能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以社区和国际社会为例说明;还指出包容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唐朝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同时强调包容不等于纵容,要把握原则,最后提出培养包容品质的方法,呼吁人们用包容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