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宏观经济 >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5年第35期):政策加力的可能性提高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5年第35期):政策加力的可能性提高

百折不挠 上传于 2022-09-28 20:22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5年第35期):政策加力的可能性提高》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2025年进入第三季度后,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际层面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节奏分化,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供应链重构仍在持续,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从国内层面看,经济运行呈现“冷热不均”的特征:一方面,制造业投资保持韧性,高技术产业和绿色转型相关领域增长较快;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复苏动能偏弱,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地方财政压力向民生领域传导,青年失业率阶段性波动等问题凸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4.8%,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放缓至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连续三个月低于潜在增长率。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中小企业订单指数下降明显。这些数据表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需要政策层面作出更积极的应对。

二、政策加力的现实需求

(一)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挑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这一目标既考虑了长期转型需求,也体现了短期稳就业的底线思维。然而,从当前经济运行态势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尽管“保交楼”政策缓解了部分风险,但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导致地方财政承压,部分三四线城市出现债务展期现象。金融体系方面,虽然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上升,非标融资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

(二)消费复苏的瓶颈制约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其恢复程度直接决定经济内生增长动能。2025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2.8%,低于收入增速0.7个百分点。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消费恢复快于商品消费,但旅游、文化娱乐等接触性消费受制于居民收入预期;耐用品消费中,汽车市场在政策退坡后增速回落,家电以旧换新效果有待持续释放。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居民部门杠杆率仍处于高位,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消费倾向下降。

(三)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

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1-6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快于整体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但传统产业改造滞后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行业出现“低端锁定”风险。绿色转型方面,新能源产业链产能过剩压力显现,光伏组件价格较2024年高点下降40%,储能领域同质化竞争加剧。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深度不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能力弱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三、政策加力的空间与方向

(一)财政政策的精准发力

2025年财政政策呈现“积极有为”的特征,专项债额度提升至4.2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扩大至8000亿元。当前政策加力可重点聚焦三个领域:一是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短板,通过改善居民预期释放消费潜力;二是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三是优化专项债使用方向,向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避免资金沉淀。

(二)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灵活”,2025年两次降准后大型银行准备金率降至7%,LPR利率累计下调25个基点。下一步可考虑:一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传导机制,推动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二是扩大再贷款工具支持范围,将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展至储能、氢能等领域;三是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通过优化IPO和再融资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三)产业政策的协同创新

产业政策需从“选择性扶持”转向“功能性支持”,重点构建三大机制:一是建立产业链安全评估体系,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揭榜挂帅”;二是完善创新生态,在重点城市群布局共性技术平台,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三是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制定新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考核办法,避免“弃风弃光”现象反弹。

四、政策效果评估与预期管理

(一)短期效果与长期效应的平衡

政策加力需兼顾“稳当前”与“利长远”。例如,消费刺激政策应避免简单补贴,而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可持续增长;基建投资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重点支持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根据测算,每增加1亿元新型基建投资,可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远高于传统基建的0.08个百分点。

(二)政策协同性的提升路径

当前政策执行中存在“部门碎片化”问题,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例如,财政资金与产业政策结合时,可探索“财政补贴+风险补偿”模式,放大政策杠杆效应;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协同方面,需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指标纳入考核。

(三)市场预期的引导策略

政策信号的清晰传递至关重要。2025年央行通过创设临时流动性便利工具(TLF),有效稳定了春节前市场资金面。未来可进一步丰富政策沟通工具:一是定期发布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报告,增强政策透明度;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经济景气指数,及时回应市场关切;三是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政策协调,避免外部不确定性冲击。

五、国际比较与政策借鉴

(一)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实践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构建产业政策新范式,其核心是通过税收抵免和政府采购支持本土制造业。欧盟“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则采取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环境标准转化为贸易壁垒。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强调供应链韧性,对关键矿产实施储备制度。这些实践表明,后疫情时代产业政策正从“市场友好型”转向“战略主导型”。

(二)对中国政策的启示

中国政策设计需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化方向,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导致资源错配;二是注重政策灵活性,根据经济形势动态调整工具组合;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在推动技术突破的同时建立安全审查机制。例如,在数字经济领域,可借鉴欧盟《数字市场法》,对平台经济实施“守门人”制度,平衡创新与监管。

六、结论与展望

2025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政策加力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政策实施需避免“大水漫灌”,而是通过精准滴灌实现结构优化。预计三季度将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新增专项债额度、定向降准、扩大消费券适用范围等。长期看,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策框架需适应这一转变,在稳增长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关键词:政策加力、经济形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升级、消费复苏、国际比较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挑战,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政策加力的必要性。文章从稳增长防风险平衡、消费复苏瓶颈、产业升级矛盾等维度阐述现实需求,提出财政精准发力、货币结构优化、产业协同创新等政策方向,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政策设计原则,最后对下半年政策走向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