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公司研报 > 口子窖(603589):二季度承压 静待后续改善

口子窖(603589):二季度承压 静待后续改善

ProBender 上传于 2020-03-09 06:58

【口子窖(603589):二季度承压 静待后续改善】

一、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中国白酒行业自2016年进入结构性调整周期以来,呈现出“量减价增、分化加剧”的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5.6%,但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4%。这一矛盾现象背后,是消费升级驱动下高端与次高端白酒市场的快速扩容,以及区域酒企在中低端价格带的激烈竞争。

从竞争格局看,白酒行业已形成“金字塔”结构:茅台、五粮液占据超高端市场(2000元+),形成绝对话语权;洋河、泸州老窖、汾酒等全国性品牌在次高端(600-800元)和高端(800-1500元)价格带展开角逐;而口子窖、古井贡酒、迎驾贡酒等区域龙头则聚焦300-600元次高端价格带,通过差异化竞争巩固本地市场。

安徽省作为白酒消费大省,2022年市场规模约350亿元,其中省内品牌占据65%份额。口子窖作为徽酒“四朵金花”之一,长期深耕省内市场,在合肥、淮北等核心区域拥有较高品牌认知度。但近年来,随着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系列强势崛起,以及迎驾贡酒“洞藏系列”的快速放量,口子窖面临来自省内同行的直接竞争,同时还要应对全国性品牌对次高端价格带的渗透。

二、公司基本面分析

1. 产品结构与品牌定位

口子窖产品矩阵覆盖全价格带,但核心战略聚焦次高端。其主力产品包括:

- 口子窖系列(兼香型):定位300-600元次高端价格带,占公司营收比重超70%,其中口子窖10年、20年是核心大单品;

- 口子坊系列(浓香型):定位100-300元中端市场,主要面向大众消费;

- 老口子系列(传统型):定位50-100元低端市场,用于渠道铺货。

与竞品相比,口子窖的核心优势在于“兼香型”工艺的差异化。其采用“大曲、小曲协同发酵,泥窖、石窖双窖并用”的独特工艺,形成“浓头酱尾,中间清雅”的复合香型,符合安徽消费者“重香型、重口感”的消费偏好。但这一优势也面临挑战:随着酱香型白酒在次高端市场的崛起,消费者对香型的认知逐渐多元化,口子窖的香型差异化优势被稀释。

2. 渠道模式与市场布局

口子窖采用“大商制”渠道模式,即通过省级或区域级大经销商负责市场开发、终端维护和价格管控。这种模式在早期帮助公司快速拓展市场,但近年来暴露出两大问题:

- 渠道掌控力偏弱:大经销商拥有较强议价权,公司对终端价格的管控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市场出现价格倒挂;

- 省外扩张缓慢:大商制依赖经销商资源,而省外市场缺乏优质大商,导致省外营收占比长期低于20%(2022年省外营收占比18.7%),远低于古井贡酒(42%)和迎驾贡酒(25%)。

为应对渠道问题,口子窖自2021年起推进“渠道扁平化”改革,通过设立直营分公司、加强终端直控、优化经销商结构等措施提升渠道效率。2022年,公司省外经销商数量同比增加15%,但省外营收增速(12.3%)仍低于省内(18.6%),渠道改革效果尚未完全显现。

3.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从财务数据看,口子窖2022年实现营收51.35亿元,同比增长2.12%;归母净利润15.50亿元,同比下降10.24%。其中,二季度单季营收14.95亿元,同比下降7.87%;归母净利润4.90亿元,同比下降19.54%,业绩承压明显。

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

- 省内市场竞争加剧:古井贡酒通过“年份原浆古20”在次高端价格带形成压制,迎驾贡酒“洞藏16”快速抢占300-500元市场,导致口子窖核心产品增速放缓;

- 消费场景受限:2022年二季度安徽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商务宴请、聚饮场景减少,直接影响次高端白酒消费;

- 渠道库存压力:为应对竞争,部分经销商加大促销力度,导致渠道库存有所积压,影响二季度发货节奏。

但公司盈利能力仍保持较强韧性。2022年毛利率为74.16%,同比提升0.32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口子窖20年占比提升)和成本管控;净利率为30.18%,虽同比下降4.1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5%-28%)。

三、二季度业绩承压的深层原因

1. 省内市场:竞品挤压与价格战

安徽次高端白酒市场容量约120亿元,口子窖、古井贡酒、迎驾贡酒三家占比超80%。其中,古井贡酒通过“年份原浆”系列实现全价格带覆盖,其古20(定价800-900元)在高端市场形成品牌势能,古16(定价600-700元)直接对标口子窖20年(定价650-700元),通过“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抢占市场份额。迎驾贡酒则以“洞藏系列”为突破口,洞藏16(定价500-600元)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放量,对口子窖10年(定价400-500元)形成挤压。

为应对竞争,口子窖部分市场被迫加大促销力度,导致终端价格下滑。例如,口子窖20年实际成交价从650元降至600元左右,部分区域甚至出现580元的低价,价格体系受到冲击。

2. 省外市场:扩张受阻与品牌认知不足

口子窖省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但这些市场已被全国性品牌和本地龙头占据。例如,江苏市场被洋河、今世缘垄断;山东市场有景芝、扳倒井等本地品牌;河南市场则被仰韶、杜康等分割。口子窖作为外来品牌,在渠道资源、消费者认知等方面处于劣势,省外扩张面临较大阻力。

2022年,公司省外营收增速(12.3%)虽高于省内(10.2%),但主要依赖江苏、山东等少数市场的增量,整体省外市场渗透率仍较低。渠道调研显示,口子窖在省外市场的终端铺货率不足30%,远低于古井贡酒(50%+)和迎驾贡酒(40%+)。

3. 消费场景:疫情与经济环境影响

2022年二季度,安徽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餐饮、聚饮场景减少,直接影响次高端白酒消费。根据安徽省商务厅数据,2022年4-6月,全省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收同比下降12.3%,其中商务宴请占比超40%的次高端白酒消费受到明显抑制。

此外,宏观经济环境压力也对消费升级产生一定影响。2022年上半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2%,增速较2021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意愿有所减弱,次高端白酒消费增速放缓。

四、后续改善的潜在动力

1. 产品升级:结构优化与新品推出

口子窖正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应对竞争。2022年,公司推出口子窖兼30(定价800-900元),填补古20与口子窖20年之间的价格带空白,形成“兼10、兼20、兼30”的完整次高端矩阵。同时,公司计划在2023年推出兼香型高端产品(定价1500元+),冲击超高端市场,提升品牌高度。

此外,公司还在探索“兼香+”品类创新,例如推出兼香型果酒、预调酒等新品,拓展年轻消费群体。虽然目前新品贡献较小,但长期看有助于丰富产品矩阵,降低对单一品类的依赖。

2. 渠道改革:扁平化与数字化

口子窖的渠道改革正在深化。2022年,公司成立直营事业部,直接对接核心终端,提升渠道掌控力;同时,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进销存”数据实时监控,优化库存管理。2023年一季度,公司省外经销商数量同比增加20%,省外营收占比提升至19.5%,渠道改革效果逐步显现。

此外,公司还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2022年,口子窖电商渠道营收同比增长35%,其中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贡献超40%。未来,公司计划加大线上投入,通过内容营销、KOL合作等方式提升品牌年轻化形象。

3. 品牌建设:文化赋能与体验营销

口子窖正通过“文化+体验”提升品牌价值。2022年,公司启动“口子窖文化园”建设,打造集酿酒工艺展示、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增强消费者对品牌历史的认知。同时,公司推出“口子窖品鉴会”“兼香文化论坛”等体验活动,强化“兼香型”品类认知。

此外,公司还与安徽卫视合作推出《口子窖·闪耀安徽》文化节目,通过地方文化传播提升品牌亲和力。2023年,公司计划加大品牌投放,在央视、高铁等高端媒体增加曝光,提升全国性品牌影响力。

五、风险提示与估值分析

1. 风险提示

- 省内竞争加剧风险:若古井贡酒、迎驾贡酒加大次高端价格带投入,可能导致口子窖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压;

- 省外扩张不及预期风险:若省外渠道拓展缓慢,或品牌认知度提升不足,可能影响全国化进程;

-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若居民消费意愿减弱,或商务活动减少,可能影响次高端白酒消费需求。

2. 估值分析

截至2023年6月30日,口子窖动态PE为18.5倍,低于古井贡酒(25倍)和迎驾贡酒(22倍),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从历史估值看,公司PE(TTM)中枢为20-25倍,当前估值已反映业绩承压预期。

若后续渠道改革见效、产品结构升级成功,公司营收增速有望恢复至10%-15%,净利润增速恢复至15%-20%,对应2023年PE有望修复至22-25倍,存在估值提升空间。

六、结论与投资建议

口子窖作为徽酒龙头,在品牌、工艺、渠道方面具备扎实基础,但二季度受省内竞争加剧、消费场景受限等因素影响,业绩承压明显。展望后续,公司通过产品升级(兼30推出)、渠道改革(扁平化+数字化)、品牌建设(文化+体验)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改善潜力值得关注。

短期看,公司需消化渠道库存、稳定价格体系,业绩或延续低位运行;但中长期看,随着省外市场逐步突破、次高端产品放量,公司有望实现“区域龙头向全国性品牌”的跨越。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三季度渠道动销情况及省外扩张进展,若渠道改革效果显现,可择机布局。

关键词:口子窖、二季度业绩承压、渠道改革、产品升级、省外扩张、兼香型白酒估值修复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口子窖二季度业绩承压原因,指出省内竞争加剧、消费场景受限、渠道库存压力是主要因素。同时,文章详细探讨公司后续改善动力,包括产品升级(兼30推出)、渠道改革(扁平化+数字化)、品牌建设(文化+体验)等措施,认为公司中长期具备改善潜力,建议投资者关注三季度渠道动销及省外扩张进展。

公司研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