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国学经典 > 国学常识之风俗礼仪

国学常识之风俗礼仪

张小婉 上传于 2024-08-25 04:56

《国学常识之风俗礼仪》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其核心载体不仅在于典籍经传,更在于代代传承的风俗礼仪。这些看似日常的仪式与习俗,实则是维系社会秩序、凝聚族群认同、传递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从《礼记》所载"礼之用,和为贵",到《周易》强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传统礼仪既是伦理规范的具象化,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路径。本文将从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社交礼仪、服饰器物四个维度,系统梳理国学中风俗礼仪的核心内涵与文化价值。

一、人生礼仪:生命历程的仪式化表达

(一)诞生礼:生命初啼的礼赞

传统诞生礼包含"三朝""满月""百日""周岁"四大节点,每个环节均蕴含深厚文化寓意。三朝礼中,婴儿首次沐浴称"洗三",用艾草、花椒等草药煮水,既为清洁更寓驱邪纳福之意。满月时行"剃胎发"之礼,所留头发或缝于荷包,或藏于书匣,寄托"聪明伶俐""文运昌隆"之愿。百日礼的"穿百家衣"习俗,通过收集邻里各色布片缝制衣物,象征集百家之福庇护幼童。周岁时的"抓周"仪式,将笔墨、算盘、刀剑等物置于孩童面前,通过其选择预测未来志向,这种通过象征物传递文化期待的方式,体现了早期职业启蒙的教育智慧。

(二)冠笄礼:身份转换的成人宣言

《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三加冠(缁布冠、皮弁、爵弁)象征从蒙昧到责任的成长轨迹;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将发辫盘成发髻并插笄,标志从少女到妇人的身份转变。宋代司马光《书仪》记载,冠礼需在宗庙举行,由正宾诵读祝词,受礼者需行"三拜"之礼:拜父母养育之恩,拜师长教诲之德,拜天地生生之德。这种仪式不仅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更是家族血脉延续的见证。

(三)婚礼:阴阳和合的伦理建构

传统婚礼遵循"六礼"程序:纳采(提亲)、问名(合八字)、纳吉(占卜吉兆)、纳征(送聘礼)、请期(定婚期)、亲迎(迎娶)。其中"同牢合卺"仪式最具象征意义——新人共食一牲肉,共饮交杯酒(卺为剖开的葫芦),寓意"同甘共苦""阴阳相合"。宋代以后,"三拜九叩"礼成为标准范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通过空间方位的转换完成从自然到家族再到配偶的关系确认。这种礼仪设计,将个人婚姻纳入家族伦理与社会秩序的框架之中。

(四)丧葬礼:生死观照的文化镜像

《礼记·祭统》言:"丧者,所以怀德覆恩也。"传统丧礼包含"初终""小殓""大殓""成服""吊唁""出殡""虞祭"等环节。停灵期间,子女需"守灵尽孝",通过"举哀""哭踊"等仪式表达哀思。出殡时的"执绋"习俗,由亲友牵引灵车绳索,象征共同承担生命重负。下葬后"三年守制"的制度,要求子女居丧期间不婚娶、不赴宴、不娱乐,这种"以时释服"的礼制,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情感的疏导。

二、岁时节令:天人合一的时空秩序

(一)春节:一元复始的时空重启

作为最大传统节日,春节礼仪体系包含祭祖、守岁、拜年、贴春联等环节。除夕夜"祭天地"仪式,通过摆放三牲(猪、牛、羊)、五果(桃、李、杏、栗、枣)等供品,完成与自然神灵的沟通。子时"开正门"习俗,由家中长者手持火把开门,象征驱散黑暗迎接光明。初一日"拜年"顺序严格遵循"先族内后族外,先尊长后平辈"的原则,这种时空安排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伦理观念。

(二)清明:生死对话的伦理实践

清明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内涵,其核心礼仪为"扫墓祭祖"。祭祀用品讲究"五色纸"(青、赤、黄、白、黑)象征五行,供品必备"三牲酒醴"与"时令鲜果"。扫墓时需先"整修坟茔",清除杂草添土,再行"三跪九叩"之礼。宋代以后,清明逐渐融合寒食节禁火习俗,形成吃青团、馓子等食俗,这种饮食禁忌与礼仪规范的结合,体现了"慎终追远"的文化逻辑。

(三)端午:驱邪禳灾的生态智慧

端午礼仪围绕"辟五毒"展开,门楣悬挂艾草菖蒲,孩童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画"王"字于额头。龙舟竞渡习俗,除纪念屈原外,更蕴含"禳灾祈福"的原始信仰。江南地区"斗百草"游戏,通过比较草木种类决胜负,这种将自然知识融入节日的方式,展现了传统社会"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四)中秋:月圆人圆的伦理象征

中秋礼仪以"祭月""赏月""团圆饭"为核心。祭月时设"月宫台",摆放月饼、西瓜、石榴等供品,西瓜需切成莲花状,象征"清净圆满"。全家分食月饼时,必须保留整块象征"团圆不散"。这种通过食物分配传递的家庭伦理,与"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形成微妙对话,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同构"的思维模式。

三、社交礼仪:差序格局的规范体系

(一)拱手作揖:身体语言的伦理编码

传统见面礼分为"土揖""时揖""天揖"三种:土揖用于平辈,拱手前伸;时揖用于稍长者,拱手斜上;天揖用于尊长,拱手高举。这种通过手势高度区分长幼的礼仪,与《礼记·曲礼》"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的要求完全契合。女子行礼则有"万福礼",双手交叠放于腰侧,微屈膝低头,既显端庄又含谦逊。

(二)座次尊卑:空间秩序的符号表达

传统宴席座次严格遵循"尚左尊东""面门为上"原则。主宾坐于主人左侧,副宾坐于右侧,背对门者地位最低。这种安排与《周礼》"天子坐明堂"的方位崇拜一脉相承。室内会客时,主客相对而坐,中间设案几摆放茶具,这种"对坐式"布局既保持距离又方便交流,体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社交智慧。

(三)称谓系统:语言符号的伦理建构

传统称谓分为"面称"与"背称":面称需用谦辞(如"家父""拙荆"),背称则用敬辞(如"令尊""贵府")。这种语言区分不仅避免冒犯,更构建起"差序格局"的社会网络。对师长称"先生",对官员称"大人",对平民称"老丈",通过称谓差异确立社会等级,与《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伦理要求高度一致。

(四)馈赠礼仪:物质交换的情感载体

传统馈赠遵循"礼尚往来"原则,但需注意"三不送":钟表(送终)、鞋子(邪)、伞(散)。礼物包装必用红色纸张,系以金色丝带,取"鸿运当头"之意。回礼价值需略低于受礼,这种"薄来厚往"的规范,既维护面子又避免攀比,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

四、服饰器物:文化身份的物质表达

(一)冠冕制度:等级身份的视觉符号

《周礼》规定"天子九旒,诸侯七旒,卿大夫五旒",通过玉珠数量区分等级。士人戴"进贤冠",前高后低象征谦逊;武士戴"鹖冠",插鹖鸟羽显示勇武。女子发饰亦有严格规范:未婚戴"步摇",已婚簪"笄",丧期用"素簪"。这种通过服饰区分身份的制度,与"衣冠上国"的文化自认紧密相连。

(二)色彩禁忌:伦理秩序的视觉呈现

传统色彩体系遵循"五色"理论:青属木主东方,赤属火主南方,黄属土主中央,白属金主西方,黑属水主北方。官员补服颜色严格对应品级:一品用仙鹤补,二品用锦鸡补,九品用练雀补。民间服饰则忌纯黑(丧服色)、纯白(凶服色),这种色彩禁忌既是审美规范,更是伦理秩序的视觉投射。

(三)器物纹样:吉祥寓意的符号系统

传统器物纹样包含"蝙蝠(福)""鹿(禄)""葫芦(福禄)"等吉祥图案。瓷器底款必书"大清乾隆年制"等年号,既标明产地又彰显正统。建筑装饰中,"门当户对"的砖雕、"狮子滚绣球"的木雕,通过具体物象传递文化寓意。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设计理念,使日常器物成为文化基因的载体。

(四)饮食器具:礼仪规范的物质呈现

传统宴席器具讲究"五齐六贵":五齐指酒器(尊、觥、爵、斝、卣),六贵指食器(鼎、鬲、簋、豆、甗、敦)。餐具摆放遵循"尚左"原则,左鼎右簋象征"食以礼为先"。茶具使用更有"茶三酒四"之说:品茶用三件套(茶壶、茶杯、茶托),饮酒用四件套(酒壶、酒杯、温酒器、酒令筒)。这种器具规范,将礼仪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物质标准。

关键词:诞生礼冠笄礼、婚礼、丧葬礼、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拱手礼、座次、称谓馈赠、冠冕、色彩纹样、饮食器具

简介:本文系统梳理国学中风俗礼仪的核心内容,从人生礼仪(诞生、成年、婚姻、丧葬)到岁时节令(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从社交礼仪(拱手、座次、称谓、馈赠)到服饰器物(冠冕、色彩、纹样饮食器具),揭示传统礼仪如何通过仪式化表达构建社会秩序、传递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明"礼乐相济"的独特智慧。

《国学常识之风俗礼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