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精选2篇)
教案一:常见的酸和碱(基础认知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酸和碱的定义、物理性质及常见化学性质;
(2)能通过实验现象判断酸碱的存在;
(3)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检测溶液酸碱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与对比分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严谨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和碱的定义、化学性质及酸碱指示剂的应用。
难点:酸碱反应的微观实质(H⁺与OH⁻的结合)。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生活场景图片:柠檬汁、肥皂水、醋、小苏打溶液。
提问:这些物质尝起来或接触皮肤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酸和碱是两类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 酸和碱的定义与物理性质
(1)通过表格对比酸和碱的常见物理性质:
酸:盐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硫酸(无色、黏稠油状);
碱: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2)实验演示:
① 观察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挥发性与吸水性;
② 触摸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粉末,感受潮解性差异。
2. 酸碱的化学性质
(1)酸的化学性质:
① 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 与活泼金属反应:Zn + 2HCl → ZnCl₂ + H₂↑;
③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Fe₂O₃ + 6HCl → 2FeCl₃ + 3H₂O;
④ 与碱反应:HCl + NaOH → NaCl + H₂O(中和反应)。
(2)碱的化学性质:
① 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②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O₂ + 2NaOH → Na₂CO₃ + H₂O;
③ 与酸反应:同上(中和反应)。
3. 酸碱指示剂的应用
(1)实验操作:
① 取少量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分别滴加紫色石蕊;
② 重复操作,改用无色酚酞。
(2)现象记录与结论:
酸使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碱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中性溶液无变化。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1. 判断题:
(1)所有酸都有腐蚀性。(×,如醋酸腐蚀性较弱)
(2)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与CO₂反应)
2. 实验设计题:如何区分三瓶未知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酸和碱的定义、性质及指示剂作用;
2. 强调实验安全(如浓硫酸的稀释操作)。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教材PXX页习题1-5;
2. 查阅资料: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教案二:常见的酸和碱(拓展应用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2)了解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3)能运用酸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pH测定实验,掌握定量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化学对改善生活的作用;
(2)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的应用、pH的测定方法。
难点:pH与溶液酸碱性的定量关系。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提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共同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酸 + 碱 → 盐 + 水。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 中和反应的应用
(1)案例分析:
① 农业:土壤酸性过强时,用熟石灰改良;
② 医疗:胃酸过多时,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
③ 环保:工厂废水用碱性物质中和后再排放。
(2)实验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用pH试纸监测pH变化。
2. 溶液的酸碱度(pH)
(1)定义:pH = -lg[H⁺],范围0-14;
(2)实验操作:
①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
②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取pH值;
③ 测定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的pH。
(3)规律总结:
pH
pH = 7:中性;
pH > 7:碱性(越大越强)。
3. 酸碱与生活的联系
(1)小组讨论:
① 为什么被蚊虫叮咬后涂肥皂水可以止痒?
(蚊虫分泌的蚁酸与肥皂中的碱中和)
② 为什么清洁剂分酸性、中性、碱性?
(针对不同污渍选择合适清洁剂)
(2)教师总结:化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1. 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pH最小的是( )
A. 柠檬汁 B. 肥皂水 C. 食盐水 D. 炉具清洁剂
(2)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 实验设计题:如何测定雨水是否为酸雨?(pH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中和反应的应用及pH的测定方法;
2. 强调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联。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教材PXX页习题6-10;
2. 实践任务:测定家中三种液体(如醋、洗洁精、矿泉水)的pH,并记录分析。
关键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中和反应、pH值、实验探究、生活应用
简介:本教案围绕“常见的酸和碱”主题,设计两篇精选教案。教案一聚焦基础认知,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定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指示剂应用;教案二拓展应用,结合中和反应原理、pH测定方法及生活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篇教案均注重实验操作与理论结合,强化科学探究与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