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美术教案 > 制作提线木偶(精选2篇)

制作提线木偶(精选2篇)

周流不息 上传于 2022-12-08 16:17

《制作提线木偶(精选2篇)》美术教案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本课程面向初中高年级或高中美术选修学生,以“提线木偶”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为载体,融合雕塑、绘画、机械结构与戏剧文化,旨在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课程分为两篇:第一篇侧重基础结构与造型训练,第二篇强调动态设计与文化表达。教学总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提线木偶的骨骼结构、关节连接原理及表面装饰技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草图设计、材料实验完成木偶制作;

3. 情感态度:激发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理解“形神兼备”的艺术理念。

二、教学准备

(一)材料工具

1. 主体材料:轻质黏土、铁丝(直径1-2mm)、麻线、木棍(30cm)、旧布料、丙烯颜料;

2. 辅助工具:尖嘴钳、剪刀、美工刀、砂纸、热熔胶枪、画笔;

3. 参考资源:提线木偶表演视频、泉州木偶头雕刻图谱、人体动态速写图。

(二)环境布置

1. 教室分区:制作区(6人/组)、展示区、材料存储区;

2. 技术支持:投影仪播放制作步骤动画,平板电脑提供3D建模软件(如Tinkercad)辅助设计。

三、第一篇:基础结构与造型训练(4课时)

(一)情境导入(0.5课时)

播放泉州提线木偶戏《钟馗醉酒》片段,引导学生观察:

1. 木偶如何通过线控实现抬手、转身等动作?

2. 头部雕刻与服饰色彩如何传递角色性格?

分发木偶实物模型,分组触摸感受关节连接处的活动范围。

(二)骨骼结构设计(1.5课时)

1. 理论讲解:

- 人体比例简化:头身比1:5(儿童木偶)至1:7(成人木偶);

- 关节点确定:肩、肘、腕、髋、膝、踝共12个主要活动点;

- 提线布局:主控线(连接头部与背部)、分支线(手指/脚尖)。

2. 实践操作:

- 用铁丝弯制“S”型脊柱框架,预留5cm线头用于悬挂;

- 制作四肢时,在关节处缠绕3-4圈铁丝形成可旋转结构;

- 教师示范用热熔胶固定麻线提线点,强调对称性。

(三)表面塑造与装饰(2课时)

1. 头部雕刻:

- 用黏土包裹乒乓球作头骨,刻出眉骨、鼻梁、下颌轮廓;

- 参考闽南“傀儡头”风格,夸张五官比例(如大耳、凸眼);

- 砂纸打磨后,丙烯绘制肤色底漆。

2. 服饰制作:

- 旧布料剪裁成梯形衣身,用麻线缝制盘扣;

- 图案设计融入非遗元素(如漳州剪纸纹样);

- 动态测试:悬挂木偶后调整衣摆长度,避免缠绕提线。

四、第二篇:动态设计与文化表达(6课时)

(一)动作编程实验(2课时)

1. 动态分析:

- 播放木偶师操控视频,分解“作揖”“甩袖”等动作的提线运动轨迹;

- 分组绘制动作分解图,标注每根提线的伸缩量(单位:厘米)。

2. 机械优化:

- 在肘关节增加弹簧片,增强手臂回弹力;

- 脚部改用可旋转木球,实现“金鸡独立”平衡;

- 测试不同材质提线(尼龙线vs麻线)对灵敏度的影响。

(二)角色创作与叙事(3课时)

1. 文化主题选择:

- 提供选题库:神话人物(哪吒)、历史典故(木兰从军)、现代生活(快递员);

- 要求角色设计包含3个以上文化符号(如哪吒的乾坤圈、风火轮)。

2. 动态剧场编排:

- 4人小组创作1分钟短剧,需包含起承转合;

- 使用手机录制操控过程,后期添加字幕与背景音乐。

(三)成果展示与评价(1课时)

1. 展示方式:

- 搭建简易木偶台,每组轮流表演;

- 观众通过扫码填写电子评价表(结构合理性、动作流畅度、文化表现力)。

2. 多元评价:

- 自评: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 互评:从工艺精度、创意性、团队协作三个维度打分;

- 师评:重点点评机械结构创新点与文化符号运用。

五、教学延伸

1. 跨学科融合:联合物理课探究杠杆原理在提线系统中的应用;

2. 社会实践:参观本地木偶剧团,采访非遗传承人;

3. 数字拓展:使用Blender软件制作木偶3D模型,模拟动态效果。

六、安全与伦理提示

1. 使用热熔胶枪时需佩戴防烫手套;

2. 铁丝弯制后及时回收边角料,避免划伤;

3. 尊重传统工艺版权,引用图案需注明出处。

关键词:提线木偶、立体造型关节结构、动态设计、文化符号、非遗传承、跨学科教学

简介:本教案以提线木偶制作为核心,通过两篇递进式课程设计,系统教授骨骼结构搭建、表面装饰技法及动态机械原理。第一篇侧重基础工艺训练,第二篇深化角色叙事与文化表达,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

《制作提线木偶(精选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