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精选2篇)》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祖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主要分布区域及代表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2. 掌握远古人类的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及体质特征的变化规律。
3. 通过分析考古资料,培养历史证据意识和史料解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比不同远古人类遗址的文物图片,归纳人类进化特征。
2. 运用时间轴梳理远古人类发展脉络,建立时空观念。
3. 开展小组讨论,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 体会远古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智慧,培养坚韧品格。
3. 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与历史地位。
2. 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演变特点。
3. 人类体质特征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二)难点
1. 理解原始人类如何通过劳动促进脑容量发展。
2. 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迁徙与文化形成的作用。
3. 区分史前史研究中"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复原图、文物模型创设历史场景。
2. 问题导向法: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
3. 合作学习法:分组完成"人类进化档案"制作任务。
4. 多媒体辅助法:播放3D复原动画展示原始人生活。
四、教学过程(精选篇一:基础认知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云南元谋人遗址航拍图,提问:"这片土地下埋藏着怎样的远古秘密?"播放模拟考古发掘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考古工作者如何通过地层判断年代,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 人类起源的地理分布
(1)动态地图展示:标注元谋人(云南)、北京人(周口店)、山顶洞人(北京)等遗址位置,归纳"沿江河分布"规律。
(2)小组活动:分发中国地形图,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标记出长江、黄河流域,讨论"为什么早期人类多聚集在水源附近"。
2. 典型遗址深度解析
(1)元谋人(170万年前)
展示两颗门齿化石照片,结合碳14测年数据说明其年代价值。对比现代人牙齿结构,引导学生观察齿冠形态差异。
(2)北京人(70-20万年前)
① 体质特征:通过头骨复原像与现代人对比,指出眉骨粗壮、脑容量小(平均1059ml)等原始特征。
② 生产工具:展示打制石器(刮削器、砍砸器)实物图,演示"砸击法"制作过程,理解"旧石器时代"定义。
③ 用火证据:呈现灰烬层堆积照片,讨论火对饮食、御寒、防兽的作用。
(3)山顶洞人(3万年前)
① 体质进步:对比北京人头骨,指出额骨前突、脑容量增大(1300-1500ml)等进化表现。
② 技术突破:展示骨针、装饰品图片,分析钻孔技术反映的审美意识与手工技艺提升。
③ 社会形态:通过墓葬随葬品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是否已出现等级分化。
3. 人类进化的宏观脉络
制作对比表格,从年代、地点、体质、工具、用火、社会组织六个维度归纳三者的异同,总结"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火→艺术萌芽"的进化路径。
(三)课堂小结(5分钟)
以"人类进化时间轴"为线索,学生轮流补充关键节点事件,教师总结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强调考古发现对重构历史的重要意义。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 判断题:北京人已经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2. 材料分析:呈现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穿孔兽牙,要求学生从审美、技术、社会关系角度撰写200字解读。
3. 拓展思考:如果穿越到北京人时期,你会如何利用自然环境生存?
五、教学过程(精选篇二:深度探究课)
(一)情境导入(8分钟)
播放《人类进化》纪录片片段(3分钟),聚焦"环境压力如何推动脑容量增长"的论题。展示北京猿人生活场景复原画,提问:"在猛兽环伺的原始森林中,人类靠什么生存下来?"
(二)主题探究(32分钟)
1. 探究主题一:工具革命与脑进化
(1)实验模拟:分发鹅卵石、木棒等材料,让学生尝试制作刮削器,记录制作耗时与成功率。
(2)数据对比:呈现北京人与山顶洞人脑容量数据,结合工具复杂度变化,讨论"劳动双手如何促进大脑发育"。
(3)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原始工匠",用自制石器切割兽皮,体验工具改进对生产效率的提升。
2. 探究主题二:火的使用与社会变革
(1)案例分析:展示北京人遗址灰烬层与山顶洞人遗址烧骨对比图,推断用火方式的进步(从天然火到人工取火)。
(2)影响讨论:小组辩论"火的掌握对人类进化的影响",从饮食结构、夜间活动、群体凝聚力等角度展开。
(3)跨学科链接:引入化学知识解释燃烧条件,生物知识分析熟食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3. 探究主题三:自然环境与文明选择
(1)地图分析:叠加气候变迁图与人类遗址分布图,发现"温暖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的规律。
(2)案例研究:对比黄河流域(半坡文化)与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房屋结构差异,理解"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
(3)现实联结:讨论全球变暖背景下,人类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三)总结升华(10分钟)
1. 思维导图构建:以"环境压力→技术革新→体质进化→文化发展"为逻辑链,学生补充具体案例。
2. 价值观引导:播放现代考古工作者保护遗址的纪录片,强调"每个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3. 课后任务:采访家中长辈,记录一个传统生活技巧(如制作陶器、编织),分析其中蕴含的远古智慧。
六、板书设计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时空坐标:170万年前→3万年前 / 西南→华北
(二)进化阶梯:
元谋人(萌芽)→北京人(发展)→山顶洞人(进步)
(三)核心要素:
体质:眉骨→额骨 / 脑量↑
工具:打制石器→钻孔技术
用火:天然火→人工取火
社会:群体→审美萌芽
七、教学反思
1. 成功点: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历史真实感,跨学科链接拓宽认知维度。
2. 改进点:对体质人类学专业术语需进一步简化,增加女性视角的考古案例。
3. 生成问题:学生提出"为何山顶洞人装饰品多用兽牙而非贝壳",可延伸至资源分布研究。
关键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体质进化、打制石器、人工取火、考古发现、人类起源、自然环境
简介:本教案以祖国境内远古人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认知与深度探究双篇设计,系统梳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时空分布、体质特征、生产技术及社会形态。精选篇一侧重知识建构,运用对比表格与动态地图建立时空框架;精选篇二强调能力培育,通过实验模拟、跨学科分析探讨环境与文明的互动关系。教案融入考古实证方法,渗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念,配套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多元活动,旨在培养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