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西汉的兴盛》历史教案(通用2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开国皇帝。
(2)掌握西汉初期面临的政治、经济困境及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3)认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理解其对西汉兴盛的推动作用。
(4)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认识这些措施对西汉兴盛的深远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运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兴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学习汉初统治者勤俭治国、关注民生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了解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2)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 教学难点
(1)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和历史作用。
(2)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西汉兴盛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秦朝灭亡和楚汉相争的相关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怎样的时期?楚汉相争的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西汉的兴盛。
(二)新课讲授
1. 西汉的建立(10分钟)
(1)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西汉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及开国皇帝(刘邦)。
(2)展示西汉疆域图,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的疆域范围。
(3)提问学生:“西汉建立时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期面临的政治、经济困境。
2. 休养生息政策(15分钟)
(1)介绍西汉初期面临的困境: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2)讲述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① 汉高祖刘邦: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减轻农民的赋税,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
②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些政策对西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政策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
(4)教师总结: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出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统治的需要。这些政策使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文景之治(15分钟)
(1)展示文景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和图片,如人口增长、粮食储备增加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2)讲解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
① 政治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保持政局的稳定。
②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显著发展。农业方面,耕作技术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冶铁业等发展迅速;商业方面,城市繁荣,长安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③ 文化上:提倡儒学,重视教育。
(3)分析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为西汉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汉文帝、汉景帝和大臣,模拟一场关于如何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朝堂辩论,加深学生对文景之治政策的理解。
4.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20分钟)
(1)政治方面:
① 介绍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② 讲述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③ 设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经济方面:
① 指出西汉初期私人铸币、盐铁官营等经济问题。
② 讲述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思想方面:
① 介绍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② 讲述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③ 设立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4)军事方面:
① 介绍匈奴对西汉边境的威胁。
② 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这些措施对西汉的兴盛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认识到这些措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了西汉的兴盛。
(三)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从建立到兴盛的过程,以及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对西汉兴盛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5分钟)
展示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后习题。
2. 收集有关汉武帝的资料,写一篇关于汉武帝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问题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控制好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西汉、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王朝
简介:本教案围绕西汉的兴盛展开教学,包括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等方面。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西汉从建立到兴盛的过程,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