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化学教案 > 分子和原子(通用12篇)

分子和原子(通用12篇)

静水流深 上传于 2022-04-30 08:25

《分子和原子(通用12篇)》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描述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掌握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学会运用分子、原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思维过程,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建立微观粒子的运动想象模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共12篇内容整合)

第1篇:课程导入

展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图片,如湿衣服晾干、花香四溢、糖在水中溶解等。提问学生:“为什么湿衣服晾在太阳下会变干?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花朵的香味?糖放在水中为什么不见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

第2篇:分子的存在与性质探究

(一)实验探究分子的存在

进行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取一个烧杯,加入约100mL水,然后用药匙取少量品红放入水中,静置观察。学生可以看到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终整个烧杯中的水都变成了红色。引导学生思考:“品红没有搅拌,为什么能在水中扩散开来?”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就是分子,分子是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二)分子性质的进一步验证

展示两个集气瓶,一个装有空气,一个装有浓氨水。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放在两个集气瓶口(中间用玻璃板隔开),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变红。解释这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到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中,使酚酞变红。再次证明分子是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三)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探究

进行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取两只相同的量筒,分别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将它们倒入一个100mL的量筒中,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间隔中,所以总体积减小。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理解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第3篇:原子的引入

讲述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为例,通过动画演示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氯原子重新结合成氯化氢分子的过程。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粒子发生了变化?什么粒子没有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4篇: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一)性质比较

以表格的形式对比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也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原子之间同样有间隔。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二)关系总结

通过图示和举例说明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氦气由氦原子构成。同时,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第5篇: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一)物理变化的微观解释

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来看,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了。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二)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以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为例,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和氧分子。强调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第6篇:分子、原子知识的应用

(一)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生活中更多的现象,如为什么热胀冷缩?是因为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物质体积膨胀;温度降低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物质体积收缩。为什么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和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二)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引导学生从分子运动的角度思考,提出搅拌、加热、将物质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分子运动速率,从而加快溶解。

第7篇:课堂练习与巩固

(一)基础练习

给出一些关于分子、原子概念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如“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 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D. 分子间没有间隔”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

(二)综合练习

给出一些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现象和变化的题目,如“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答。

第8篇:小组讨论与交流

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如“分子和原子谁更重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阐述小组的观点和理由。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分子和原子在物质构成和变化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第9篇: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一些关于分子、原子的科普视频和动画,如分子运动的三维模拟动画、原子结构模型展示等。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原子的微观结构和运动方式,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10篇: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分子、原子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第11篇:课后作业布置

(一)书面作业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完成课后习题中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书写规范、解题思路清晰。

(二)实践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并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第12篇:教学反思与评价

(一)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等。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关键词:分子、原子、概念、性质、区别与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微观解释、生活应用

简介:本教案围绕分子和原子展开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理解二者区别与联系,学会用其观点解释物理和化学变化,并能应用于生活现象解释,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分子和原子(通用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