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案-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精选2篇)
第一篇:理解与行动——从认知到实践的同情教育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准确描述残疾人的定义及常见类型(肢体、视觉、听觉、智力等),理解残疾人因生理缺陷面临的现实困难。
2. 情感目标:通过情境体验与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共情能力,形成主动帮助残疾人的道德意愿。
3. 行为目标:学生能列举至少3种校园及社区中帮助残疾人的具体方式,并制定个人助残行动计划。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残疾人的生存困境,培养平等尊重的助人态度。
难点:突破“怜悯式同情”的误区,建立基于尊严的帮助理念。
三、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10分钟)
1. 播放短视频《无声的世界》:展示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日常生活片段,画面定格在孩子因无法理解老师指令而焦急的表情。
2. 提问引导:“如果你是他,此刻最需要什么?”
(二)认知建构(20分钟)
1. 残疾人定义解析
- 展示《残疾人保障法》条款:“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 分类讲解:肢体残疾(轮椅使用者)、视觉残疾(盲人)、听觉残疾(聋人)、智力残疾(自闭症群体)等特征。
2. 生存困境体验
- 盲行体验:学生蒙眼在教室走廊行走,记录碰撞次数与心理感受。
- 沟通障碍模拟:学生佩戴耳塞与同伴交流,体会听障人士的语言困境。
(三)情感深化(25分钟)
1. 案例研讨
- 案例1:某中学拒绝听障学生入学事件
- 案例2:超市设置盲道被占用现象
- 小组讨论:“这些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态度?如何改进?”
2. 角色扮演
- 情境1:轮椅使用者试图进入无坡道建筑
- 情境2:盲人过马路时遇到犹豫的行人
- 角色互换:学生分别扮演残疾人与帮助者,体验不同视角的心理需求。
(四)行为指导(20分钟)
1. 助残礼仪讲解
- 沟通原则:先询问需求再行动,避免过度保护
- 帮助方式:为盲人引导时让对方挽住手臂,与轮椅使用者交谈时蹲下保持平视
2. 校园助残行动设计
- 成立“无障碍环境监督小组”,定期检查教室、走廊的障碍物
- 开展“手语角”活动,邀请听障人士教学基础手语
- 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与特殊教育学校建立长期联系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学生分享本节课最大收获
2. 教师总结:“真正的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
第二篇:社会参与——从个体到集体的助残实践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我国残疾人保障体系(教育、就业、医疗等政策),认识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
2. 情感目标:通过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持续关注残疾人群体的意识。
3. 行为目标:学生能策划并实施至少1项社区助残公益活动,提升组织协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方式,掌握公益活动策划方法。
难点:将同情心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行动,避免形式化帮扶。
三、教学方法
社会调查法、项目式学习法、跨学科融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10分钟)
1. 展示数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2年报告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超8500万,但就业率不足50%。
2. 提问:“除了个人帮助,社会可以做些什么?”
(二)政策解读(15分钟)
1. 法律框架解析
- 《残疾人教育条例》: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要求公共场所配备无障碍设施
2. 地方实践案例
- 杭州“爱心驿站”: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培训与岗位对接
- 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地铁全线配备盲文标识与语音提示
(三)社会调查(30分钟)
1. 调查任务分配
- 第一组:访问社区残联,了解当地残疾人福利政策
- 第二组:实地考察商场、医院的无障碍设施使用情况
- 第三组:采访残疾人或其家属,记录真实需求
2. 调查报告撰写指导
- 结构要求:现状描述、问题分析、改进建议
- 数据呈现:使用图表展示设施缺失率、政策知晓率等指标
(四)公益项目策划(25分钟)
1. 需求对接
- 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服务对象(如社区听障老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
2. 项目设计
- 示例1:“无声咖啡馆”计划:培训听障人士成为咖啡师,设置手语菜单
- 示例2:“轮椅上的风景”活动:组织志愿者陪同肢体残疾者游览公园
3. 资源整合
- 联系企业赞助、媒体宣传、政府部门支持
(五)行动反思(10分钟)
1. 小组展示项目方案,接受其他组质询
2. 教师点评:“公益不是一时热情,而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智慧。”
五、课后延伸
1. 实施选定的公益项目,记录过程并撰写实践报告
2. 参与“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担任志愿者
关键词:残疾人教育、同情心培养、无障碍环境、社会调查、公益行动、平等尊重、助残礼仪、政策解读、角色体验、可持续帮扶
简介:本教案通过两篇设计,系统构建同情与帮助残疾人的教育体系。第一篇聚焦个体认知与行为转变,运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突破传统怜悯式教育,建立基于尊严的助人理念;第二篇拓展至社会层面,通过政策解读、社会调查、公益项目策划,培养学生将同情心转化为可持续社会行动的能力。教案融合法律知识、实践技能与情感教育,形成“认知-情感-行为”的完整教育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