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新修》
一、引言
免疫学检查在临床医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为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关键依据。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免疫学检查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新的检查项目和方法不断涌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精准的诊断手段。本文旨在对临床常用的免疫学检查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修订,介绍其原理、方法、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检查。
二、体液免疫检查
(一)免疫球蛋白测定
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包括IgG、IgA、IgM、IgD和IgE五类。免疫球蛋白测定是临床常用的体液免疫检查项目之一。
1. 测定方法
目前常用的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有单向免疫扩散法、速率散射比浊法等。单向免疫扩散法是将待检血清与含有定量抗原的琼脂糖凝胶混合,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形成沉淀环,通过测量沉淀环的直径来计算免疫球蛋白的含量。速率散射比浊法则是利用抗原抗体结合时产生的散射光信号变化来测定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优点。
2. 临床应用
(1)感染性疾病:在细菌感染早期,IgM水平往往升高,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而IgG升高则提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在病毒感染中,不同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反应也有所不同,例如,EB病毒感染时,IgM和IgA抗体在急性期出现,IgG抗体在恢复期升高。
(2)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者,如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其IgG、IgA、IgM水平均显著降低。选择性IgA缺乏症则表现为IgA水平降低,而其他免疫球蛋白正常。
(3)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导致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尤其是IgG和IgA。
(二)补体测定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补体测定对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测定方法
常用的补体测定方法有免疫溶血法、免疫比浊法等。免疫溶血法是通过检测补体激活后引起的红细胞溶解程度来测定补体活性,操作较为繁琐,但结果准确。免疫比浊法则是利用补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产生的浊度变化来测定补体含量,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
2. 临床应用
(1)感染性疾病:在急性感染期,补体水平可升高,尤其是C3和C4。但在某些慢性感染或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中,补体消耗增加,可导致补体水平降低。
(2)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可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补体消耗,C3和C4水平降低。此外,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也可出现补体水平的变化。
(3)遗传性补体缺陷病:遗传性补体缺陷病是一种罕见的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补体基因突变导致补体成分缺乏,易反复发生感染。
三、细胞免疫检查
(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表面标志和功能不同,可分为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等亚群。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对于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测定方法
常用的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方法是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计数和分析,从而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
2. 临床应用
(1)艾滋病: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感染,CD4⁺T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μl时,患者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2)恶性肿瘤: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D4⁺/CD8⁺比值倒置。
(3)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可发生改变,CD4⁺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导致免疫调节失衡。
(二)NK细胞活性测定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无需预先致敏即可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测定对于评估机体的天然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测定方法
常用的NK细胞活性测定方法有乳酸脱氢酶释放法、铬释放法等。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是将靶细胞与效应细胞(NK细胞)共同培养,靶细胞被杀伤后释放乳酸脱氢酶,通过检测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来计算NK细胞活性。铬释放法则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铬标记靶细胞,通过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来计算NK细胞活性。
2. 临床应用
(1)恶性肿瘤:NK细胞活性降低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许多恶性肿瘤患者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增强NK细胞活性可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策略。
(2)病毒感染:NK细胞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毒感染早期,NK细胞活性可迅速升高,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某些病毒感染患者NK细胞活性降低,可导致病情加重。
四、自身抗体检查
(一)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是一组针对细胞核内各种成分的自身抗体,包括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等。ANA检测是自身免疫病筛查的重要项目。
1. 检测方法
常用的ANA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间接免疫荧光法是将待检血清与细胞片(如HEp - 2细胞)孵育,再用荧光标记的抗人IgG抗体检测细胞核内的荧光染色模式,根据荧光染色模式和强度判断ANA的滴度和类型。ELISA法则具有操作简便、可定量检测的优点。
2. 临床应用
ANA阳性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不同自身免疫病中ANA的阳性率和滴度有所不同,ANA检测结合其他自身抗体检测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主要为IgM型,也可为IgG、IgA型。RF检测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检测方法
常用的RF检测方法有乳胶凝集试验、速率散射比浊法等。乳胶凝集试验是将待检血清与乳胶颗粒上包被的变性IgG混合,若血清中存在RF,则可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现象判断RF的阳性与否。速率散射比浊法可定量检测RF的含量。
2. 临床应用
RF阳性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约70% - 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阳性。但RF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病、慢性感染以及部分健康人,因此RF阳性不能单独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依据,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免疫学检查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一)多重免疫检测技术
多重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多种抗原或抗体,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技术,利用不同颜色的微球分别包被不同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检样本反应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微球的颜色和荧光强度,实现多种指标的同时检测。
(二)基因芯片技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将大量的基因探针固定在芯片表面,与待检样本中的核酸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来分析基因的表达情况。在免疫学检查中,基因芯片技术可用于检测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
(三)液体活检技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潜力
液体活检技术是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疾病诊断和监测的技术。在免疫学检查中,液体活检技术可以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循环免疫细胞、细胞外囊泡等,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提供新的手段。
六、结论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项目涵盖了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自身抗体等多个方面,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免疫学检查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检查方法和标志物不断涌现。临床医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的免疫学检查技术,合理选择检查项目,准确解读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自身抗体、新技术
简介:本文系统介绍了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包括体液免疫检查中的免疫球蛋白测定和补体测定,细胞免疫检查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和NK细胞活性测定,自身抗体检查中的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检测。同时阐述了免疫学检查的新技术如多重免疫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液体活检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免疫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