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临床医学 > 常见心电图识别

常见心电图识别

花少北 上传于 2020-01-13 06:32

常见心电图识别

心电图(ECG)作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变化,为心脏疾病的早期发现、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心电图识别能力已成为临床医生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本文将从心电图的基础原理、常见波形特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要点及临床应用场景四个方面展开系统阐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心电图分析框架。

一、心电图基础原理与记录规范

1.1 心脏电活动传导机制

心脏的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再通过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依次激动心室肌。这一传导路径决定了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态与时序关系。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其自律性(60-100次/分)决定了基础心率,而异位起搏点的激活或传导阻滞则会导致心律失常。

1.2 心电图导联系统与波形命名

标准12导联心电图包括6个肢体导联(Ⅰ、Ⅱ、Ⅲ、aVR、aVL、aVF)和6个胸导联(V1-V6)。各导联从不同角度记录心脏电活动,形成P波(心房除极)、QRS波群(心室除极)、T波(心室复极)及U波(可能为浦肯野纤维复极或电张调整性T波)。正常心电图需满足:心率60-100次/分、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且aVR倒置、PR间期0.12-0.20秒、QRS时限<0.12秒、QT间期校正后(QTc)<440毫秒(男性)或<460毫秒(女性)。

1.3 记录规范与误差控制

心电图记录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患者安静平卧、肢体导联电极放置于四肢末端、胸导联定位准确(V1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V2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V3位于V2与V4连线中点,V4在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V5在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6在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基线漂移、肌电干扰、交流电干扰等常见误差需通过调整电极位置、清洁皮肤、使用抗干扰设备等方式控制。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与变异

2.1 P波形态与临床意义

正常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倒置,时限<0.12秒,振幅<0.25mV。P波形态异常提示心房病变:双峰P波(PtfV1>0.04mm·s)见于左心房扩大;高尖P波(振幅>0.25mV)见于右心房扩大;逆行P波(Ⅱ、Ⅲ、aVF导联倒置)提示房室交界区起搏。

2.2 PR间期与房室传导

PR间期反映房室传导时间,正常范围0.12-0.20秒。PR间期延长(>0.20秒)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缩短(<0.12秒)伴预激波(δ波)见于预激综合征;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QRS波脱落见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恒定但部分P波后无QRS波见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2.3 QRS波群与心室除极

正常QRS时限<0.12秒,电压在肢体导联中R波振幅>0.5mV、胸导联中V1导联R/S<1、V5导联R/S>1。QRS波群异常包括:Q波(初始向下波)时限>0.04秒、振幅>同导联R波1/4见于心肌梗死;R波递增不良(V1-V4导联R波未逐渐增高)见于前壁心肌梗死或左心室肥大;低电压(肢体导联QRS振幅总和<0.5mV、胸导联<0.8mV)见于肺气肿、肥胖或心包积液。

2.4 ST段与T波改变

ST段为QRS终末至T波起始的等电位线,正常位于基线水平。ST段抬高(>0.1mV)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变异型心绞痛或早期复极综合征;ST段压低(>0.05mV)见于心肌缺血、心肌病或药物毒性。T波方向应与QRS主波方向一致,T波倒置(深度>0.1mV)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电解质紊乱;T波高尖(振幅>1.0mV)见于高钾血症。

三、异常心电图的识别要点

3.1 心律失常的分类与诊断

心律失常按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和冲动传导异常(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见于运动、发热或甲亢;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见于运动员、睡眠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性早搏(P波提前出现、形态异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QRS波宽大畸形、无相关P波)可见于健康人或心肌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50-250次/分、QRS波形态正常)需与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00-250次/分、QRS波宽大畸形)鉴别。

3.2 心肌缺血与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分为超急性期(T波高尖、ST段抬高)、急性期(病理性Q波形成、ST段弓背向上抬高)、亚急性期(ST段逐渐回落、T波倒置)和慢性期(稳定病理性Q波)。心肌缺血表现为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0.05mV)或T波倒置,需结合症状动态观察。右心室梗死时V3R-V5R导联出现ST段抬高。

3.3 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特征

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早期表现为T波高尖、基底变窄,进一步发展出现QRS波增宽、PR间期延长,最终导致窦室传导(P波消失、QRS波宽大畸形)。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表现为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U波增高(>0.1mV)。高钙血症(血钙>2.75mmol/L)导致ST段缩短、QT间期缩短;低钙血症(血钙<2.25mmol/L)引起ST段延长、QT间期延长。

3.4 药物中毒的心电图改变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过量可导致QRS波增宽、QT间期延长;Ⅱ类(β受体阻滞剂)过量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Ⅲ类(胺碘酮)过量导致QT间期显著延长、TdP(尖端扭转型室速);Ⅳ类(钙通道阻滞剂)过量引起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的典型表现为ST段呈鱼钩样改变、室性早搏二联律。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场景

4.1 急诊心电图的快速判读

急诊科需在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判读,重点识别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危及生命的异常。STEMI的识别需满足: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V1-V3导联≥0.2mV、其他导联≥0.1mV)伴胸痛症状。室性心动过速的识别依据:心率>100次/分、QRS波宽大畸形、房室分离(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

4.2 术前评估与围手术期监测

非心脏手术患者需根据改良Goldman评分评估心脏风险,其中心电图异常(如ST-T改变、心律失常)是重要危险因素。围手术期需持续监测心电图,及时发现心肌缺血(ST段动态改变)、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或药物不良反应(如洋地黄中毒)。

4.3 慢性病管理中的动态监测

高血压患者需定期复查心电图以评估左心室肥厚(V5导联R波振幅>2.5mV、SV1+RV5>3.5mV女性或>4.0mV男性);糖尿病患者需关注无症状心肌缺血(运动试验阳性);慢性肾病患者需监测高钾血症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4.4 远程心电图的解读与质量控制

远程心电图系统通过AI辅助分析提高诊断效率,但需人工复核以避免误判。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导联连接错误率<5%、波形识别准确率>95%、报告及时率>90%。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72小时心电图,适用于阵发性心律失常、一过性心肌缺血的检测。

关键词:心电图识别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动态监测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了心电图的基础原理、正常波形特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要点及临床应用场景。重点讨论了心律失常的分类与诊断、心肌缺血与梗死的心电图演变、电解质紊乱及药物中毒的心电图表现,并强调了急诊、术前、慢性病管理及远程心电图解读中的关键注意事项,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心电图分析框架。

《常见心电图识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