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宏观经济 > 宏观研究:8月制造业供需回暖但失衡仍存 关注价格修复的持续性

宏观研究:8月制造业供需回暖但失衡仍存 关注价格修复的持续性

LordDragon 上传于 2021-10-22 18:06

宏观研究:8月制造业供需回暖但失衡仍存 关注价格修复的持续性

一、引言:8月制造业数据的双重信号

2023年8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回升至49.7%,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虽仍低于荣枯线,但已连续三个月改善。这一数据释放出双重信号:一方面,供需两端同步回暖显示经济修复动能增强;另一方面,价格指数持续低位运行暴露出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本文通过分析8月制造业数据,探讨供需回暖的驱动因素、失衡特征及价格修复的持续性,为政策制定与市场研判提供参考。

二、供需回暖: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一)需求端:外需边际改善与内需政策发力

8月新订单指数回升至49.9%,接近荣枯线,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上升0.7个百分点至46.7%,显示外需收缩压力有所缓解。这一变化与全球制造业PMI触底反弹(8月全球制造业PMI为49.0%,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形成共振,表明全球贸易周期可能进入阶段性修复阶段。同时,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基建投资保持高位运行(1-8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6.2%),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补贴政策落地,带动内需相关行业订单改善。

(二)供给端:产能利用率提升与库存周期切换

生产指数回升至51.9%,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反映企业开工率提升。这一现象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前期库存去化接近尾声,企业被动去库阶段结束,主动补库意愿增强;二是政策支持下的技术改造投资加速,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指数连续四个月高于54.0%,显示产业结构优化对供给端的支撑作用。此外,夏季高温天气消退后,工业用电量环比增长3.2%,为生产扩张提供了能源保障。

(三)行业分化: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领跑

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PMI回升至51.2%,较上月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生产指数均超过55.0%。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2.0%,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显示创新驱动战略对制造业升级的引领作用。相比之下,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等PMI仍低于48.0%,行业分化特征明显。

三、供需失衡:价格信号揭示的结构性矛盾

(一)价格指数持续低位运行

8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6.5%,虽较上月提升4.1个百分点,但出厂价格指数仅回升至52.0%,两者差值扩大至4.5个百分点,创年内新高。这种"上游涨价、下游承压"的格局,反映出中下游企业成本传导能力较弱,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据测算,8月PPI环比涨幅可能仅为0.2%,同比降幅或扩大至3.1%,显示工业领域通缩压力仍未缓解。

(二)供需失衡的微观表现

从企业调查数据看,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仍高达59.4%,虽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但仍是制约企业生产扩张的首要因素。与此同时,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同比下降0.5天,但产成品库存指数回升至48.5%,显示库存去化速度放缓。这种"需求改善滞后于生产扩张"的现象,可能导致未来库存积压风险上升。

(三)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分化

上游原材料行业(如黑色金属、化工)PMI回升至51.5%,而中游装备制造和下游消费制造PMI分别为50.8%和49.2%。这种分化导致产业链利润向上游集中,1-7月上游采矿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2%,而中游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12.0%。利润分配失衡可能抑制中下游企业投资意愿,形成"需求不足-利润承压-投资放缓"的负向循环。

四、价格修复的持续性:关键变量与政策选择

(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8月CRB指数环比上涨2.1%,其中原油价格回升至85美元/桶以上,铜价上涨至8500美元/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对国内PPI形成支撑,但需关注两个风险:一是全球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商品价格回调;二是美元指数走强可能引发新兴市场资本外流,间接影响大宗商品市场。据测算,若国际油价维持在80-90美元/桶区间,9月PPI同比降幅可能收窄至2.5%左右。

(二)国内需求政策的效果评估

当前稳增长政策呈现"结构性发力"特征:基建投资保持高增长,但房地产投资同比降幅扩大至8.8%;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至5.9%,其中民间投资仅增长2.3%。这种需求结构可能导致价格修复的不均衡。若四季度专项债发行加速(预计新增额度1.5万亿元),叠加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策落地,可能带动中游行业需求改善,进而推动价格水平温和回升。

(三)企业成本传导能力的改善路径

提升中下游企业成本传导能力是价格修复持续性的关键。一方面,可通过减税降费、降低物流成本等措施缓解企业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需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下游行业议价能力。数据显示,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其中餐饮收入增长12.4%,显示服务消费复苏快于商品消费。若能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方式释放消费潜力,将有助于改善供需平衡。

五、政策建议: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

(一)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当前企业融资成本已处于历史低位(8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5%),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存。建议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保持LPR利率稳定,避免政策过度收紧影响企业投资意愿。

(二)财政政策: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

截至8月底,新增专项债已发行2.9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77%。建议加快剩余5300亿元专项债发行节奏,重点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同时,优化专项债使用方向,适当提高对中下游制造业项目的支持比例,促进产业链利润均衡分配。

(三)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针对行业分化问题,应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具体措施包括: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至150%;建立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基金;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通过这些政策,提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的供给能力,创造新的需求增长点。

(四)消费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扩大消费是改善供需平衡的根本途径。建议:一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扩大专项附加扣除范围;二是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三是完善带薪休假制度,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据测算,若居民收入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消费增长0.8个百分点,对价格修复形成有力支撑。

六、结论:短期修复与长期转型的平衡

8月制造业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需求边际改善、供给持续扩张、价格低位运行"的修复阶段。供需回暖的持续性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全球贸易周期能否持续反弹;二是国内稳增长政策能否有效传导至中下游行业;三是企业利润分配格局能否实现再平衡。从长期看,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才是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和价格稳定修复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制造业PMI、供需失衡、价格修复、政策建议、行业分化、产业链利润

简介:本文基于2023年8月制造业PMI数据,分析供需回暖的驱动因素与结构性失衡特征,指出价格修复面临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国内需求政策效果及企业成本传导能力等关键变量。研究认为,当前制造业呈现需求边际改善、供给持续扩张但价格低位运行的修复特征,供需失衡主要体现在上下游利润分配不均。为实现价格修复的持续性,需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四方面协同发力,短期注重稳增长政策传导,长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

《宏观研究:8月制造业供需回暖但失衡仍存 关注价格修复的持续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