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运动员进行曲(精选2篇)
教案一:基础感知与节奏训练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准确识别《运动员进行曲》的旋律特点与节奏型,理解其作为进行曲的体裁特征。
2. 技能目标:通过律动、打击乐器演奏等活动,掌握四二拍节奏的强弱规律,提升节奏感与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体育精神的向往,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旋律与节奏的感知、四二拍节奏的实践应用。
难点:多声部节奏的协调配合、进行曲风格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视频)、打击乐器(鼓、镲、三角铁等)、节奏卡片、运动主题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奥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视频,提问:“这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音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进行曲的庄严感与行进感。
(二)新知学习(15分钟)
1. 初听全曲:学生闭眼聆听,用肢体动作(如踏步、拍手)表现音乐中的强弱变化。
2. 旋律分析:分段播放,对比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旋律走向,总结“坚定有力”“昂扬向上”的特点。
3. 节奏训练:
(1)教师用鼓示范四二拍节奏型(强弱),学生模仿拍腿、跺脚。
(2)分组练习:A组打强拍,B组打弱拍,合作完成二声部节奏。
(三)实践应用(20分钟)
1. 打击乐合奏:
(1)分发乐器,分配节奏型(如鼓组打主节奏,镲组在重音处切入)。
(2)教师指挥,学生跟随音乐进行合奏,强调声部平衡与节奏准确性。
2. 律动创编:
(1)以“运动会入场式”为主题,学生分组设计动作(如举旗、摆臂、跳跃)。
(2)各组展示,其他学生用打击乐伴奏,形成“音画结合”的表演。
(四)总结拓展(5分钟)
1.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教师总结进行曲的功能(鼓舞士气、统一步伐)。
2. 布置课后任务:收集其他进行曲作品(如《解放军进行曲》),对比其风格差异。
教案二:深度体验与创意表达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分析《运动员进行曲》的曲式结构(如ABA三段式),理解其音乐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2. 技能目标:通过合唱、戏剧表演等活动,提升多声部演唱能力与综合艺术表现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曲式结构的解析、多声部合唱的音准控制。
难点:戏剧表演中音乐与动作的契合度、情感的真实传递。
三、教学准备
钢琴、合唱谱、运动服饰道具(如号码牌、奖牌)、背景幕布。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5分钟)
展示《运动员进行曲》乐谱片段,提问:“这段旋律重复了几次?每次重复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曲式结构。
(二)深度解析(15分钟)
1. 曲式分析:
(1)播放全曲,学生边听边用不同颜色标记主部(A)、副部(B)、再现部(A’)。
(2)对比各部分情绪:A段激昂,B段抒情,A’段高潮,总结“对比-统一”的创作手法。
2. 歌词创编:
(1)分组为B段旋律填写歌词(如“奔跑吧,少年!汗水浇灌梦想!”),要求符合运动主题。
(2)各组展示,全班投票选出最佳歌词,作为合唱版本使用。
(三)综合表演(20分钟)
1. 合唱训练:
(1)分声部练习:高声部唱主旋律,低声部用“啦”音衬托,教师用钢琴纠正音准。
(2)合练时加入指挥手势,强调强弱对比与情感递进。
2. 戏剧创编:
(1)以“运动会颁奖仪式”为场景,学生分配角色(运动员、裁判、观众)。
(2)设计情节:运动员入场-比赛-颁奖,合唱作为背景音乐,动作与音乐节奏同步。
(四)评价反馈(5分钟)
1. 自评与互评:学生从“节奏准确性”“情感表达”“团队协作”三方面打分。
2. 教师总结:肯定创意与进步,提出改进建议(如声部平衡、动作自然度)。
关键词:运动员进行曲、节奏训练、曲式分析、打击乐合奏、戏剧表演、体育精神、多声部合唱、创意表达
简介:本教案围绕《运动员进行曲》设计两篇教学方案,第一篇侧重基础感知与节奏训练,通过律动、打击乐合奏等活动培养学生节奏感;第二篇聚焦深度体验与创意表达,结合曲式分析、歌词创编、戏剧表演等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艺术表现力。教案强调音乐与体育精神的融合,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适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