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内科学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8例临床分析]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8例临床分析]

彪炳千古 上传于 2025-03-16 01:0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8例临床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2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最常见原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后情况。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占病例总数的较大比例。本文还分析了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诊断方法、治疗策略、预后

一、引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SA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急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发病原因多样,但最常见的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本文通过收集2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明确其最常见原因,探讨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二、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外伤性、医源性及肿瘤性等因素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CT、CTA、MRA、DSA)、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资料。

2.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如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及影像学检查(CT显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确诊。

3. 病因分析:通过CTA、MRA或DSA等血管成像技术明确出血原因,重点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比例。

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三、结果

(一)一般资料

208例患者中,男性112例(53.8%),女性96例(46.2%);年龄范围18-82岁,平均(52.3±12.5)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0-60岁,共128例(61.5%)。

(二)病因分析

在208例患者中,经CTA、MRA或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者162例(77.9%),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其他病因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28例(13.5%),动静脉畸形破裂8例(3.8%),烟雾病2例(1.0%),原因不明8例(3.8%)。

(三)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者182例(87.5%),脑膜刺激征阳性者196例(94.2%),意识障碍者72例(34.6%),其中昏迷者24例(11.5%)。部分患者伴有癫痫发作(12例,5.8%)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等,共28例,13.5%)。

(四)影像学特征

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者208例(100%),其中合并脑室内出血者48例(23.1%),脑实质内出血者22例(10.6%)。CTA、MRA或DSA检查显示颅内动脉瘤者162例,动脉瘤位置以大脑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为主,分别占45.1%和32.7%。

(五)治疗方式

1. 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较轻、动脉瘤未破裂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镇痛、止血、降颅压、预防血管痉挛及并发症处理等。共治疗46例(22.1%)。

2.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动脉瘤明确且手术风险可接受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共治疗162例(77.9%),其中开颅手术82例,介入手术80例。

(六)预后情况

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GOS 5分)者128例(61.5%),中度残疾(GOS 4分)者48例(23.1%),重度残疾(GOS 3分)者16例(7.7%),植物生存(GOS 2分)者8例(3.8%),死亡者16例(7.7%)。预后不良(GOS≤3分)者与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

四、讨论

(一)最常见原因分析

本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占77.9%。这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一致。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多位于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进行血管成像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

(二)临床特点与诊断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但突发剧烈头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也是重要体征之一。CT检查是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对于CT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血管成像技术(CTA、MRA、DSA)是明确出血原因的关键手段,其中DSA是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通常在其他无创检查阴性或需要治疗时进行。

(三)治疗策略选择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动脉瘤未破裂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根治性方法,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动脉瘤位置及大小等)和医院条件选择。本研究显示,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患者。

(四)预后影响因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治疗方式等。年龄越大、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越高,预后越差。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优于保守治疗患者。此外,并发症的发生(如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也会影响预后。因此,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并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2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但突发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征阳性是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CT检查是诊断的首选方法,血管成像技术是明确出血原因的关键手段。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病情分级、治疗方式及并发症等。因此,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并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以改善预后。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诊断方法、治疗策略、预后

简介:本文通过对2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文章详细探讨了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8例临床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