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数学教案 >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2篇)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2篇)

JadeDragon 上传于 2020-03-06 01:33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精选 12 篇整合版)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统计》单元,是培养学生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板块。教材以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教材中常设置如“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校园内树木的种类”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统计工作。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升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更复杂的统计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统计现象,如班级投票选班干部等,但对统计的系统知识和方法还缺乏深入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统计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数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等。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数据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够读懂统计图表,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决策,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统计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能够正确填写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理解统计图表中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能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复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

五、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如组织班级运动会,让学生统计不同项目的参赛人数等,将统计知识融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小组合作法

安排小组活动,如小组内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种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图表绘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统计的过程和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例如,通过动画演示条形统计图中条形的绘制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图表的构成和含义。

(四)实践操作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如使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用小方块、画正字等方法记录数据。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展示班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照片,提问:“同学们,从这些照片中,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同学分别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吗?每个兴趣小组大概有多少人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获取这些信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20 分钟)

1. 数据收集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兴趣小组的具体人数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如举手表决、问卷调查等。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如举手表决),让学生现场统计参加不同兴趣小组的人数。在统计过程中,教师强调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整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收集到了这些数据,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每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呢?”介绍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并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整理刚才收集到的数据。接着,教师展示用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完成统计表的制作。

3. 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向学生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构成,包括横轴、纵轴、标题等。然后,以统计表中的数据为例,逐步演示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先确定纵轴上每一格代表的数量,再根据数据在横轴对应的位置上画出相应长度的条形。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在自己的本子上绘制条形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15 分钟)

1. 基础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统计数据,让学生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例如,统计班级同学喜欢不同颜色的人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图表绘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 综合练习

呈现一个包含多种信息的统计图表,如某商店一周内不同水果的销售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图表,回答相关问题,如哪种水果销售量最高?哪种水果销售量最低?一周内总共销售了多少水果?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拓展练习

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要为班级图书角购买图书,你们认为应该多购买哪些类型的图书?请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进行统计和分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统计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等。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1. 书面作业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并绘制条形统计图。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统计结果和分析,将统计知识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能够积极参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纵轴上每一格代表的数量的确定存在困难,导致条形的高度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合理确定每一格代表的数量。另外,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时,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北师大版、统计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图表

简介:本文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统计》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涵盖教材与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详细阐述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探究、巩固、小结与作业布置,最后进行教学反思,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统计知识与方法,提升数学能力。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