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通用13篇)政治教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初中政治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是衔接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关键章节。通过探讨学校这一重要社会场域,引导学生理解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阶段,对集体生活的认知停留在表层。调查显示,85%的学生能描述学校环境,但仅32%能深入分析学校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本课需通过具象化案例激发情感共鸣。
(三)核心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理解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阵地的功能
2. 道德修养:培养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的品质
3. 法治观念:认识校规校纪的法治属性
4. 责任意识:增强作为学校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集体生活对个人品格的塑造作用
2. 学校文化建设的政治内涵
(二)教学难点
1. 辩证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2. 将集体主义原则转化为具体行为
三、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创设“校园文明督导员”角色扮演情境,通过模拟冲突解决过程,深化对集体规则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法
选取“某校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运作”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民主参与在集体建设中的作用。
(三)项目式学习
分组完成“我心目中的理想校园”设计方案,融合政治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 播放学校航拍视频,配乐《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2. 提问互动:“视频中哪些场景让你产生归属感?”
3. 展示数据:某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校园文化”项得分变化曲线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模块一:学校的政治属性
1. 史料探究:展示1912年《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关于学校功能的论述
2. 对比分析:现代学校与古代私塾在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区别
3. 政策解读:引用《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相关条款
模块二:集体生活的辩证法
1. 情境剧表演:“运动会接力赛中的团队抉择”
2. 思维导图绘制:个人特长→团队优势→集体荣誉的转化路径
3. 法律链接: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校园安全的规定
模块三:文化浸润的力量
1. 符号解码:分析校徽、校训中的政治元素
2. 实地考察:分组记录校园内10处文化标识并解读其内涵
3. 跨学科链接:结合语文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讨环境育人功能
(三)巩固提升(10分钟)
1. 辩论赛:“严格的校规是否限制个性发展?”
2. 制定《班级文明公约》初稿,要求包含3条法治原则
3. 分享环节:邀请校友录制视频讲述“学校经历如何影响人生选择”
(四)总结作业(5分钟)
1. 知识树构建:用思维导图呈现本课核心概念体系
2. 实践作业:采访3位不同岗位的学校工作人员,撰写《校园守护者》报告
3. 拓展阅读:推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白皮书
五、教学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记录表(发言次数、质量评分)
2. 小组合作效能评估(角色履行、贡献度)
(二)终结性评价
1. 单元测试:设置“校规合理性分析”主观题
2. 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设计的校园改进方案
六、教学资源开发
(一)校本资源
1. 整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档案
2. 拍摄《校长的一天》纪录片
(二)社会资源
1. 联系人大代表开展“教育立法进校园”讲座
2. 参观本地教育博物馆
七、教学反思预设
(一)成功点
1. 通过真实案例增强政治认同的实效性
2. 项目式学习有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二)改进点
1. 需加强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梯度培养
2. 部分活动设计需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八、差异化教学策略
(一)对认知水平较高学生
布置拓展任务:撰写《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学校资源配置》小论文
(二)对基础薄弱学生
提供脚手架:制作“核心概念卡”辅助理解
(三)对特殊需求学生
采用多模态教学:增加视频、音频等非文字资源
九、家校协同设计
1. 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说明课程政治素养培养目标
2. 开展“家长讲堂”:邀请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家长分享职业体验
3. 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反馈学生集体生活中的表现
十、跨学科整合方案
(一)与历史学科融合
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与美术学科融合
设计“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学校”主题海报
(三)与信息技术融合
制作校园3D模型,标注政治文化元素
关键词:学校政治属性、集体生活、集体主义教育、校规校纪、校园文化建设、政治认同、责任意识、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跨学科融合
简介:本教案以《我们的学校》为主题,通过10个教学模块系统设计,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校园生活场景。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等多元方法,引导学生从政治高度认识学校功能,在集体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包含差异化教学策略、家校协同机制及跨学科整合方案,形成完整的教育生态闭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