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案-不贪小便宜(通用2篇)
【教案一:小学中高年级适用】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贪小便宜"的行为表现及危害,明确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2.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认同感,培养抵制诱惑的意志力。
3. 行为目标: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拒绝不劳而获的利益,践行正直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建立"小便宜≠占便宜"的认知框架。
难点:引导学生区分合理利益与不当得利,形成价值判断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8分钟)
1. 多媒体展示:
- 动画短片《小熊的硬币》:小熊捡到钱包后犹豫是否归还
- 现实案例:某超市"试吃品"被哄抢的监控画面
2. 提问互动:
"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 "哄抢试吃品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二)新知建构(20分钟)
1. 概念解析:
- 贪小便宜的定义: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微小利益
- 表现形式:顺手牵羊、虚报数量、利用规则漏洞等
2. 危害认知:
- 道德层面:破坏诚信原则,损害他人权益
- 法律层面:多次小贪可能演变为违法行为(展示《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条款)
- 社会层面:助长投机心理,破坏公平环境
3. 案例研讨:
- 案例1:同学A借作业抄写换取零食
- 案例2:商家"多找零钱"时的处理方式
- 小组讨论: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三)行为指导(15分钟)
1. 应对策略:
- 三步思考法:这是我的吗?需要付出吗?后果是什么?
- 拒绝话术:"谢谢,我不需要""这样不对,我们不应该这样"
2. 角色扮演:
- 场景1:同学邀请共同作弊换取游戏皮肤
- 场景2:发现收银员多找10元钱
- 场景3:网上"免费领礼品"需要填写家庭信息
(四)总结提升(7分钟)
1. 价值观引导:
- "不贪小便宜"是自尊自爱的表现
- 真正的聪明是遵守规则,赢得长期信任
2. 布置实践作业:
- 记录一周内拒绝不当利益的3次经历
- 与家长共同制定《家庭诚信公约》
【教案二:初中年级适用】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深化:理解贪小便宜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影响
2. 能力培养:提升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3. 价值塑造:树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剖析贪小便宜行为的心理诱因与连锁反应
难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利益获取观
三、教学方法
辩论法、社会调查法、价值澄清法、案例深度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10分钟)
1. 热点讨论:
- 展示"老人组团偷南瓜"新闻
- 提问:"小偷小摸真的无伤大雅吗?""这种行为反映哪些社会问题?"
2. 心理分析:
- 从众心理:"别人都拿,我不拿吃亏"
- 侥幸心理:"就这一次,不会被发现"
- 补偿心理:"我平时很节俭,应该得到补偿"
(二)深度学习(25分钟)
1. 法律视角:
- 解读《民法典》第122条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
- 案例:某学生多次顺走文具被学校处分
2. 经济视角:
- 计算"贪小便宜"的隐性成本(信任损失、机会成本)
- 对比:短期获利与长期发展的得失
3. 文化视角:
- 传统典故解析:"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警示意义
- 现代案例:某企业因财务造假破产的教训
(三)实践演练(15分钟)
1. 辩论活动:
- 正方:"小便宜不占白不占"
- 反方:"贪小便宜吃大亏"
- 规则:每组3人,限时5分钟陈述观点
2. 情景模拟:
- 场景:发现同学在考试中传纸条
- 要求:运用"道德决策模型"(识别问题-分析后果-选择方案-承担责任)进行处理
(四)总结升华(10分钟)
1. 价值观建构:
- 引用《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现代诠释:诚信是最大的无形资产
2. 实践任务:
- 开展"诚信行为观察周"活动
- 撰写《我的诚信成长计划》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度、角色扮演表现、辩论发言质量
2. 终结性评价:实践作业完成情况、价值观转变程度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课件:《诚信成本计算器》互动程序
2. 实物教具:诚信树贴纸、情景卡片
3. 延伸阅读:《诚信的背后》《青少年道德发展指南》
七、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真实案例引发深度思考,辩论活动激发批判性思维
2. 改进方向:需增加更多生活化场景,加强家校协同教育
关键词:不贪小便宜、道德教育、诚信培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价值观建构、法律意识、初中思品、小学德育
简介:本教案包含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的通用教学设计,通过情境导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系统阐释"不贪小便宜"的道德内涵与法律边界。教案突出认知建构、行为指导、价值升华三个维度,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培养学生抵制诱惑的意志力和正确的利益观,配套实践任务与评价体系确保教育效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