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教案(精选12篇)——以政治教育视角融入自然与人文的思政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春天”的象征意义,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发展的“春天”内涵,包括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成就。
(二)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与政治认同感。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解析“春天”在政治语境中的双重含义——自然季节的更迭与国家发展的新阶段。
(二)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抽象出政治理论,理解政策与民生改善的关联性。
三、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展示脱贫攻坚前后对比图,创设沉浸式课堂。
(二)案例分析法:选取“塞罕坝林场建设”“雄安新区规划”等典型案例,剖析政治决策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效应。
(三)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我眼中的国家春天”,结合家乡变化撰写调研报告。
四、教学过程(精选3篇教学片段)
【片段1:导入环节——自然与政治的隐喻】
教师活动:播放短视频《中国四季》,画面从冰雪消融的东北林海切换至海南自贸港建设现场,提问:“视频中的‘春天’仅指季节吗?”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引出“政治春天”概念,如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经济腾飞。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对比激发兴趣,建立自然现象与政治发展的隐喻联系。
【片段2:案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
教师活动:展示浙江安吉余村“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型数据(2005年关闭矿山后,旅游收入增长10倍),提问:“余村的春天因何而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政策支持(“两山理论”)、村民行动、市场机制三者的作用,填写因果关系图。
设计意图:以具体案例诠释“绿色发展”理念,强化政策落地效果的直观认知。
【片段3:实践延伸——青年与时代的互动】
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任务“寻找身边的春天”,要求拍摄反映社区治理、科技创新的照片并配文说明。
学生活动:利用周末走访社区、科技园区,提交作品如“垃圾分类积分制”“5G基站覆盖老城区”。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实践深化理论理解,培养观察力与行动力。
五、教学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度(发言次数、小组贡献)、调研报告质量(逻辑性、数据支撑)。
(二)终结性评价:单元测试题(如“分析‘双碳’目标如何催生新产业春天”)、作品展示评分。
六、教学资源
(一)文献资料:《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多媒体素材:纪录片《美丽中国》、互动地图“中国高铁里程变化(2008-2023)”。
(三)实物教具:塞罕坝林场松果标本、雄安新区规划沙盘模型。
七、教学反思(精选2篇反思示例)
【反思1:政治认同的培育路径】
在讲解“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时,部分学生质疑数据真实性。通过补充村民访谈视频、第三方评估报告,学生态度从怀疑转为认同。启示:政治教育需避免空泛说教,用事实说话更有效。
【反思2:跨学科融合的挑战】
小组讨论“碳中和与农业现代化”时,学生因缺乏化学知识难以深入。后续调整策略:联合地理、生物教师开展“气候行动周”跨学科活动,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八、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情)
(一)基础层:提供政策条文摘要,用“填空题”形式降低理解难度。
(二)提高层:布置对比任务,如“比较中美环保政策的异同”。
(三)拓展层:推荐学术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维度》,组织辩论赛“经济发展优先还是环境保护优先”。
九、家校社协同设计
(一)家长任务:与孩子共同观看《国家记忆·改革开放四十年》,记录家庭讨论要点。
(二)社区实践:联系街道办开展“社区微更新”项目,学生参与设计老年活动中心绿化方案。
(三)社会资源利用:邀请人大代表进课堂,分享“两会”中生态议题的提案过程。
十、课程思政延伸
(一)语文融合:赏析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解读“待到山花烂漫时”的革命乐观主义。
(二)历史对照:对比1978年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与2023年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政策,理解制度演进。
(三)艺术表达:创作“我心中的政治春天”主题绘画,优秀作品在校园展出。
十一、安全与伦理提示
(一)实地考察时强调交通安全,配备急救包。
(二)调研访谈需尊重受访者隐私,避免涉及敏感信息。
(三)引用数据时注明来源,培养学术规范意识。
十二、教案创新点
(一)构建“自然-社会-个人”三维分析框架,将政治理论具象化。
(二)开发“政治春天指数”评估工具,量化学生认知变化。
(三)创建“思政实践积分制”,激励持续参与社会服务。
关键词:政治教育、春天隐喻、生态文明、案例教学、家校社协同、课程思政、差异化教学、实践延伸
简介:本教案以“春天来了”为主题,通过自然季节与政治发展的隐喻关联,设计12篇精选教学方案。内容涵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成就、青年责任等议题,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跨学科融合等方法,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社会责任感。教案突出实践导向,结合家校社资源,构建“知-情-意-行”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思政课创新提供可复制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