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新意才诱人——07扬州中考作文阅卷有感
当2007年扬州中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吃”字映入眼帘时,我原以为会看到满纸“妈妈做的红烧肉”“学校食堂的包子”这类千篇一律的题材。可当阅卷场里翻动试卷的沙沙声渐次响起,那些跳脱常规的“吃”法如春笋般破土而出,让我真切感受到:当“吃”不再局限于口腹之欲,当文字被注入创新思维,平凡的题目也能绽放出令人惊艳的光彩。
一、打破常规:从“吃食”到“吃境”的跨越
在传统认知里,“吃”是舌尖上的味觉体验,但今年考生用想象力重构了“吃”的维度。有考生写《吃一碗月光》,将外婆手作的汤圆与月色交融:“银白的糯米皮裹着黑芝麻,咬开的瞬间,月光像融化的糖浆漫过舌尖,连窗外的桂树都摇落一地甜香。”这种将食物与自然意象嫁接的写法,让“吃”超越了生理需求,成为连接情感与自然的桥梁。
更有考生以《吃历史》为题,虚构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我夹起一块东坡肉,苏轼正举杯邀月;咬下半个蟹黄包,张岱在湖心亭看雪;最后喝完那碗阳春面,发现碗底刻着‘人间至味是清欢’。”这种将文学典故与饮食文化糅合的创意,让“吃”变成了触摸历史温度的媒介。
二、情感升维:从“吃味”到“吃情”的深化
许多考生意识到,单纯的感官描写容易流于浅薄,于是转而挖掘“吃”背后的情感密码。一篇《吃爷爷的烟斗》格外引人注目:爷爷总把烟斗里的烟草换成薄荷糖,当“我”含着烟嘴状的糖块时,混着烟草味的甜在舌尖炸开,那是独属于祖孙俩的秘密仪式。这种将器物与记忆捆绑的写法,让“吃”成为承载亲情的容器。
另一篇《吃沉默》则展现了少年心事:“妈妈把鱼肚子上的肉夹到我碗里,自己啃着鱼尾;爸爸默默把最后一块排骨推过来,又迅速把空盘往自己那边挪了挪。我们谁都没说话,但碗里的食物像会说话的信使,把没说出口的爱烫得人心口发疼。”通过食物分配的细节,将中国式家庭特有的含蓄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文化解码:从“吃俗”到“吃魂”的提炼
优秀作文往往能透过饮食现象触摸文化本质。有考生以《吃圆》为题,解析扬州人过年吃圆子的习俗:“外婆总说‘圆子要捏十二道褶,像月亮的皱纹’,后来才懂,那褶皱里藏着对圆满的祈愿。当汤圆在沸水中沉浮,像极了人生——总要经历滚烫的磨炼,才能浮出甜蜜。”这种将民俗仪式与生命哲学勾连的思考,让“吃”具备了文化传承的重量。
更令人惊喜的是《吃方言》的构思:作者罗列了扬州话里与“吃”相关的俚语——“吃生活”(挨打)、“吃瘪”(受挫)、“吃劲”(费力气),最后写道:“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表达,像盐粒渗进语言的肌理,让扬州话有了独特的咸鲜味。”将方言文化与饮食文化巧妙类比,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社会洞察:从“吃相”到“吃态”的反思
部分考生将笔触伸向社会现实,通过“吃”的场景折射时代特征。一篇《吃直播》描述了网红吃播的怪象:“屏幕里的人把辣椒酱当水喝,把整只烤全羊塞进嘴里,评论区却飘着‘看饿了’‘求链接’的弹幕。我突然想起奶奶说的‘吃饭要细嚼慢咽’,原来我们早就忘了,吃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活着为了吃。”这种对消费主义异化的批判,让“吃”成为审视社会病态的镜子。
另一篇《吃剩饭》则充满人文关怀:“学校食堂的泔水桶总是满得最快,而校门口的流浪猫却守着剩饭堆。我们嫌弃的‘隔夜菜’,是它们活下去的希望。”通过对比,引发对粮食浪费与生命尊严的思考,赋予“吃”以伦理维度。
五、写作启示:创新思维的三个维度
回顾这些佳作,不难发现创新作文的共性特征:首先是视角创新,能将常见事物陌生化处理;其次是情感创新,在细节中注入真挚体悟;最后是思维创新,突破表象探寻本质。正如有考生在《吃问号》中写的:“妈妈总说‘趁热吃’,可为什么热的食物更美味?爸爸的茶杯总留着半盏,说‘茶要养’,这‘养’字里藏着多少生活的智慧?”这种对日常现象的追问精神,正是写作创新的源泉。
当阅卷工作结束,我望着窗外飘落的槐花,忽然想起苏轼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今年的中考作文让我确信:当学生不再满足于“吃”的表面,而是尝试“吃”出文化厚度、“吃”出情感温度、“吃”出思想深度时,文字自然会焕发新的生机。这或许就是教育的真谛——不是教会学生如何答题,而是引导他们用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真挚的心灵感受生活。
关键词:中考作文、创新思维、饮食文化、情感表达、文化传承、社会反思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扬州中考作文中“吃”这一题目的创新写法,从打破常规的写作视角、深化情感表达、提炼文化内涵、反思社会现象四个维度,探讨如何将平凡题材写出新意。文章强调写作应突破表象,在细节中注入真挚情感,在寻常事物里挖掘文化厚度与思想深度,最终实现从“答题”到“表达”的写作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