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哲学论文 > 以人为本:从主体向度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以人为本:从主体向度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琼浆玉液 上传于 2025-06-06 16:40

以人为本:从主体向度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商品、价值形式等客体向度。本文尝试从主体向度切入,以“以人为本”为视角,重新审视劳动价值论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劳动与人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通过分析劳动过程中人的自由发展、劳动异化与人的解放、以及劳动价值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主体性重构,本文试图揭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隐含的“人学”维度,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人为本、主体向度、劳动异化、人的解放、数字经济

一、引言: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传统路径与主体向度的缺失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资本论》问世以来,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传统研究多从商品、价值形式、交换价值等客体向度展开,强调劳动作为商品价值源泉的客观性,以及资本积累过程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这种研究路径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本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明确指出:“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这一表述暗示了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手段,更是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异化为“谋生的劳动”,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因此,从主体向度重新审视劳动价值论,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二、主体向度:劳动价值论中人的地位与作用

(一)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在理想状态下,劳动应当是人的自由发展,即人通过劳动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异化为“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反而越贫困,失去了对自身劳动产品的支配权。

从主体向度看,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揭示劳动过程中人的自由发展。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人实现精神自由、社会自由的途径。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在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不自由发展,倡导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劳动异化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分析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这些异化形式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不自由状态。

从主体向度看,劳动异化的实质在于人的主体性被剥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不再是劳动的主人,而是劳动的奴隶。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以及劳动成果的分配权均被资本家所掌握。因此,劳动异化的消除意味着人的解放,即人重新获得对自身劳动的主导权。

(三)劳动价值论的主体性重构

在当代社会,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劳动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劳动逐渐被知识劳动、服务劳动所取代,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因此,从主体向度重构劳动价值论,需要关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的新特点。

一方面,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更加注重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劳动产品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更加注重人的协作、共享,劳动过程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参与。因此,从主体向度重构劳动价值论,需要强调劳动过程中人的自由发展、创新发展,以及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

三、以人为本:劳动价值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丰富,人的自由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因此,从主体向度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需要强调劳动过程中人的自由选择、自由创造,以及劳动成果的公平分享。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创业等方式,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需要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不自由发展,倡导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当代社会,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从主体向度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需要关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关系,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方面,需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资本对劳动的过度剥削。另一方面,需要倡导劳资双方的合作共赢,通过协商、对话等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产品的公平分配。在当代社会,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公的加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从主体向度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需要强调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防止资本对劳动成果的过度占有。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等方式,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需要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不公的根源,倡导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四、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主体性挑战与应对

(一)数字经济时代劳动的新特点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劳动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劳动逐渐被知识劳动、服务劳动所取代,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更加注重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劳动产品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的知识、技能。

同时,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更加注重人的协作、共享。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劳动者可以跨越地域、时间的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协作与共享。这种劳动形式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

(二)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主体性挑战

然而,数字经济时代也带来了劳动价值论的主体性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难以完全解释数字经济下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更加注重人的协作、共享,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复杂,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进行简单概括。

此外,数字经济下的劳动还面临着数据隐私、算法歧视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从主体向度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需要关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的新特点、新挑战。

(三)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主体性应对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主体性挑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数字经济下的劳动特点,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防止资本对劳动的过度剥削。

2. 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针对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新特点,需要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探索数字经济下劳动价值的新解释、新理论。

3. 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升。针对数字经济下的劳动要求,需要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增强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

4. 加强数据隐私保护,防止算法歧视。针对数字经济下的数据隐私、算法歧视等问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保护劳动者的数据隐私,防止算法对劳动者的歧视。

五、结论:以人为本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本文从主体向度切入,以“以人为本”为视角,重新审视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劳动与人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通过分析劳动过程中人的自由发展、劳动异化与人的解放、以及劳动价值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主体性重构,本文揭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隐含的“人学”维度。

从主体向度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在当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丰富,人的自由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因此,从主体向度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需要强调劳动过程中人的自由选择、自由创造,以及劳动成果的公平分享。同时,需要关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的新特点、新挑战,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

简介:本文以“以人为本”为视角,从主体向度切入,重新审视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劳动与人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通过分析劳动过程中人的自由发展、劳动异化与人的解放、以及劳动价值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主体性重构,揭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隐含的“人学”维度,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