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教育学论文 > 作文教学探微_说

作文教学探微_说

PhantomThread85 上传于 2024-01-08 11:58

《作文教学探微·说》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与人文素养的发展。当前作文教学存在模式化严重、忽视学生主体性、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缺失、创造力受限。本文从作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出发,结合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作智慧,提出“以生为本、情境驱动、过程指导、多元评价”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案例验证其有效性,旨在为作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主体性、情境化、过程指导、多元评价

一、引言:作文教学的困境与突破契机

作文教学长期面临“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尴尬局面。调查显示,超60%的中学生认为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而教师普遍反映传统“命题—写作—批改—讲评”模式效率低下,学生作品内容空洞、结构雷同、语言贫乏。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教学理念滞后:将作文视为“技术训练”,忽视写作作为思维表达与情感交流的本质;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忽略其主体性与创造性;将评价简化为“分数判定”,缺乏过程性指导与个性化反馈。

突破这一困境需回归写作教育的本质。写作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是思维发展、情感抒发与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言为心声”的传统,西方“表达即思考”的教育理念,均强调写作与个体成长的深度关联。因此,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互动、创造性的学习生态,激发学生“想写、会写、乐写”的内生动力。

二、作文教学的理论溯源与本质重构

(一)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写作机制

认知心理学将写作视为“问题解决过程”,包含计划、转换、回顾三个阶段。计划阶段需明确写作目的、受众与内容框架;转换阶段将思维转化为语言符号;回顾阶段通过修改完善文本。这一模型揭示,写作能力的提升需依赖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即学生对自身写作过程的监控与调整能力。传统教学过度关注“转换阶段”(如修辞技巧),忽视“计划”与“回顾”阶段的指导,导致学生写作缺乏逻辑性与深度。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的。作文教学应摒弃“教师灌输—学生模仿”的模式,转向“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路径。例如,通过真实任务(如撰写校园活动策划书、给市长写建议信)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作智慧

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动而辞发”“文从胸臆中流出”,将写作视为情感与思想的自然流露。唐代“行卷”制度中,士子通过诗文展示才华以谋求仕进,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写作传统,与当代“任务驱动型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明清八股文训练虽形式僵化,但其“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的结构设计,暗含逻辑思维的系统性训练,可为现代议论文教学提供参考。

三、作文教学的实践策略与创新路径

(一)以生为本:激活写作主体性

1. 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写作水平受生活经验、阅读积累、思维品质等因素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可通过“写作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结合诊断性评价制定个性化目标。例如,对基础薄弱学生,重点训练句子完整性;对能力较强学生,引导其追求语言创新与思想深度。

2. 开放写作主题,鼓励真实表达

命题作文易导致“为赋新词强说愁”。教师应提供多元主题选择,如“我的一次失败经历”“如果我是校长”,或采用半命题形式(如“______让生活更美好”),降低写作门槛,让学生写“有我之文”。某初中实践显示,开放主题后,学生作品中的真实细节增加37%,情感表达丰富度提升29%。

(二)情境驱动:构建写作动力系统

1. 创设真实情境,链接生活世界

将写作嵌入真实任务中,如为学校图书馆设计宣传海报并撰写说明文字,或模拟联合国会议撰写立场文件。某高中“校园微电影剧本创作”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同学真实故事改编剧本,最终作品在全校展映,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投入度。

2. 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写作空间

借助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班级叙事圈”活动,学生以周记形式记录成长点滴,教师通过评论引导深度思考。虚拟现实(VR)技术可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穿越”至唐朝长安街市,撰写观察日记,增强写作的沉浸感与趣味性。

(三)过程指导:搭建思维发展支架

1. 分解写作步骤,强化元认知训练

将写作过程细化为“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修改”六环节,每环节提供策略工具。例如,审题阶段使用“5W1H法”(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提取关键信息;修改阶段采用“同伴互评—自我反思—教师点拨”三级反馈机制。

2. 引入思维导图,可视化思维路径

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框架。以“论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为例,中心主题为“科技”,一级分支包括“便利性”“隐私风险”“人际关系变化”,二级分支补充具体事例。实践表明,使用思维导图的学生,作文结构清晰度提升41%,论点支持充分性提高33%。

(四)多元评价:促进写作能力持续发展

1. 评价主体多元化,融入学生自评与互评

传统教师单一评价易导致学生依赖心理。引入学生自评(对照评价量表反思进步空间)与互评(小组内交换作品,从内容、结构、语言三维度评分),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责任感。某实验班采用多元评价后,学生修改意愿增强,二次修改率从58%提升至82%。

2. 评价标准动态化,关注过程性成长

建立“基础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级”三级评价体系。基础能力关注语法正确、书写规范;发展能力考察逻辑连贯、论据充分;创新能级鼓励语言独特、视角新颖。教师通过“成长记录袋”跟踪学生进步,如某生从最初“句子不通”到后期“观点独到”,评价应体现这一动态发展过程。

四、实践案例:作文教学改革的区域探索

(一)某市“新写作”教学改革实验

2018年起,某市教育局在30所中小学开展“新写作”教学改革,核心策略包括:

1. 开发“写作任务包”,涵盖观察日记、调研报告、创意故事等12种文体;

2. 组建“写作工作坊”,教师作为引导者而非裁判者,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3. 建立“区域写作资源库”,共享优质课例、学生作品与评价工具。

两年后,实验校学生作文在省级竞赛中获奖率提高2.3倍,教师教学满意度从71%升至89%。

(二)某校“项目式写作”课程设计

某初中以“校园植物图鉴”为项目主题,学生分组完成:

1. 实地考察:记录植物特征、生长环境;

2. 文献研究:查阅植物学资料,撰写科普短文;

3. 创意表达:为植物设计“形象代言人”并撰写人物小传。

该项目整合科学、语文、美术学科,学生作品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其写作过程体现了跨学科思维与真实问题解决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走向深度写作教育

作文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现自我表达、文化传承与社会参与。当前改革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从“技术训练”转向“素养培育”,将写作视为思维发展与人格塑造的途径;二是从“课堂封闭”转向“生活开放”,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写作生态;三是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支持”,建立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教学的边界与伦理;不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衔接机制;传统文化资源(如诗词、楹联)在写作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唯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育人工程。

简介:本文针对当前作文教学模式化、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提出“以生为本、情境驱动、过程指导、多元评价”的教学策略。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案例,论证了激活写作主体性、构建真实写作情境、强化过程性指导与多元化评价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性,为作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