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小鸡逗出母爱来——谈怎样写作文才能写出深意来?
《逗小鸡逗出母爱来——谈怎样写作文才能写出深意来?》
摘要:本文以“逗小鸡逗出母爱”这一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细节,通过观察、联想与情感升华,将平凡素材转化为富有深意的文字表达。结合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提出“细节捕捉—情感渗透—主题升华”的写作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共情力与思维深度,提升作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一、引言:从“逗小鸡”到“母爱”的启示
一次乡村支教经历中,笔者目睹学生小雨蹲在鸡舍旁逗弄雏鸡的场景:她用手指轻轻触碰毛茸茸的小鸡,母鸡立刻展开翅膀护住幼崽,发出急促的“咯咯”声。小雨抬头对我说:“老师,我好像看到妈妈了。”这句童言童语揭示了一个写作真理——最动人的文字往往源于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与情感投射。当前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技巧轻内涵”的倾向,学生习惯套用模板、堆砌辞藻,却难以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本文将以“逗小鸡”事件为案例,探讨如何通过生活化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挖掘平凡事物中的深层意义。
二、写作“无深意”现象的根源分析
(一)观察力缺失:对生活“视而不见”
当代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却普遍存在“感官钝化”现象。一项针对300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82%的学生表示“很少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65%的学生承认“写作文时需要临时编造素材”。这种观察力的缺失导致作文内容空洞,如描写母爱时反复使用“雨中送伞”“病床守夜”等陈词滥调,却无法捕捉母亲递来热牛奶时指尖的温度、整理书包时藏进的小纸条等真实细节。
(二)情感体验浅层化:共情能力不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处于“自我中心”向“社会认知”过渡的关键期,但应试教育压力下,学生缺乏对他人情感的体验机会。某次作文课上,笔者要求学生描写“最难忘的人”,结果40%的学生选择写“已故亲人”,其中半数承认“记忆模糊,主要靠想象”。这种情感体验的浅层化,使得作文中的“感动”沦为程式化表达,而非发自内心的共鸣。
(三)思维定式束缚:主题升华能力薄弱
传统作文教学强调“立意高远”,却忽视学生认知水平的阶段性特征。某初中生在《我的母亲》中写道:“妈妈每天早起做早餐,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将具体行为直接等同于抽象品质的“标签式升华”,暴露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真正的主题升华应如水到渠成,而非生硬拔高。
三、写作深意生成的路径探索
(一)细节捕捉:用“显微镜”观察生活
1. 感官训练法
设计“五感日记”练习:要求学生每天记录一个场景的视觉(颜色、形状)、听觉(声音、节奏)、触觉(温度、质感)、嗅觉(气味)、味觉(味道)。例如描写“逗小鸡”时,可记录“阳光在母鸡羽毛上镀出金边”“小鸡绒毛像蓬松的棉花糖”“母鸡翅膀扇动时带起细小的尘土”等细节。
2. 慢镜头写作法
引导学生将动作分解为连续画面,如“逗小鸡”可拆解为:蹲下—伸手—触碰—母鸡警觉—展开翅膀—护住雏鸡—发出叫声。通过慢镜头回放,学生能发现被忽略的细节,如母鸡羽毛竖起、眼睛瞪大等生理反应,这些细节是情感传递的载体。
(二)情感渗透:建立“共情通道”
1. 角色置换训练
在描写动物或他人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例如写“逗小鸡”时,可提问:“如果你是母鸡,看到陌生人靠近孩子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小鸡,被母亲保护时心里在想什么?”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突破人类中心视角,理解不同生命体的情感逻辑。
2. 情感记忆唤醒
利用“情感触发点”唤醒学生自身经历。在讲解母爱主题时,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等音乐,或展示“母亲的手”特写照片,引导学生回忆“妈妈为我剪指甲时专注的神情”“发烧时她整夜守在床边的呼吸声”等具体场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
(三)主题升华:搭建“意义阶梯”
1. 从具体到抽象的渐进
以“逗小鸡”为例,可引导学生按以下层次升华主题:
第一层:描述动作(逗小鸡、母鸡护崽)
第二层:感知情感(母鸡的紧张、小鸡的依赖)
第三层:联想人类情感(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
第四层:提炼普世价值(爱是跨越物种的本能)
这种阶梯式升华避免了生硬说教,使主题自然浮现。
2. 多元视角解读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同一事件。例如“逗小鸡”可引申出:
生物学视角:动物的保护行为
社会学视角:亲子关系的本能基础
哲学视角:生命与守护的意义
通过多元视角训练,学生能突破单一思维模式,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
四、教学案例:从“逗小鸡”到优秀作文的生成
(一)观察记录阶段
学生小林在“五感日记”中记录:“母鸡的羽毛是棕褐色的,像穿了一件迷彩服。当我伸手时,它突然炸开羽毛,像一把撑开的伞。小鸡们挤在一起,发出细弱的‘叽叽’声,像被风吹动的风铃。”
(二)情感体验阶段
通过角色置换训练,小林写道:“如果我是母鸡,我会用翅膀把孩子完全罩住,哪怕自己的羽毛被扯掉也在所不惜。这让我想起上次发烧,妈妈整夜用凉毛巾给我敷额头,她的手一直搭在我背上,像要给我传递力量。”
(三)主题升华阶段
在教师引导下,小林最终完成作文《翅膀下的温度》:
“阳光斜照在鸡舍上,母鸡的翅膀像一座金色的城堡。我轻轻触碰小鸡时,它突然展开翅膀,那一刻我明白了:爱不是用语言说的,而是用身体挡住的。就像妈妈的手,永远在我需要时变成最温暖的盾牌。”
这篇作文因细节真实、情感真挚、主题自然获得省级作文比赛一等奖,印证了“细节—情感—主题”教学路径的有效性。
五、作文教学深意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写作”课程体系
1. 开发“校园微观察”课程:每周设定一个观察主题(如“课间十分钟”“食堂午餐”),引导学生记录具体场景。
2. 实施“家庭情感档案”计划:要求学生每月与家人进行一次深度对话,记录对话内容与情感体验。
(二)创新评价机制: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
1. 制定“细节描写星级标准”:从“是否使用感官描写”“是否有独特发现”“情感是否真实”等维度进行评价。
2. 引入“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草稿、观察笔记、教师反馈等,展现思维发展轨迹。
(三)教师角色转型:从“指导者”到“共情者”
1. 建立“写作伙伴”关系: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写作体验(如“我写母亲时如何克服情感障碍”),拉近与学生距离。
2. 开展“写作工作坊”:以小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鼓励学生互相启发,如讨论“如何用三个细节表现母爱”。
六、结论:让写作成为生命的镜像
写作的深意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或高深的哲理,而在于对生活真相的诚实记录与深刻体悟。当学生能像小雨那样,从“逗小鸡”中看到母亲的身影,从一片落叶中读懂生命的轮回,他们的文字便自然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教授写作技巧,而是帮助学生打开感官、唤醒情感、培养思考,让写作成为照见生命本质的镜子。唯有如此,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文载道,以情育人”的教育价值。
简介:本文以“逗小鸡逗出母爱”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分析当前作文教学“重技巧轻内涵”的弊端,提出通过细节捕捉、情感渗透、主题升华三个维度培养写作深意的教学策略。结合具体案例与教育学理论,构建了“生活化写作”课程体系与创新评价机制,强调写作应源于真实生活体验与深刻情感共鸣,旨在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共情力与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