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药学 > 中药灌肠法的操作规程

中药灌肠法的操作规程

天文学家 上传于 2024-12-26 14:16

《中药灌肠法的操作规程》

一、引言

中药灌肠法是一种将中药药液通过肛门注入肠道,使其在肠道内保留一定时间,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该方法历史悠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完善,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肠道炎症、便秘、肝性脑病等。规范的操作规程对于确保中药灌肠法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以及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二、操作前准备

(一)患者评估

1.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过敏史、手术史等,尤其要了解是否有肛门直肠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等,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中药灌肠。

2.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对于病情危重或身体极度虚弱的患者应谨慎操作。

3.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解释中药灌肠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二)物品准备

1. 治疗盘:内置灌肠筒或注射器、肛管(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型号,成人一般选用 14 - 16 号,儿童选用 8 - 10 号)、石蜡油、棉签、卫生纸、弯盘、止血钳、水温计。

2. 中药药液:根据医嘱准确配制中药药液,药液的温度应控制在 39 - 41℃,过冷可能刺激肠道引起痉挛,过热则可能损伤肠道黏膜。

3. 其他物品:根据需要准备便盆、尿垫、屏风等,为患者提供隐私保护和舒适的环境。

(三)环境准备

1. 操作环境应清洁、安静、温暖,室温保持在 22 - 24℃,避免患者着凉。

2. 调节好光线,既要保证操作视野清晰,又要注意避免光线直射患者眼睛。

三、操作步骤

(一)核对医嘱

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灌肠药液的名称、剂量、浓度、用法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二)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1. 左侧卧位:患者向左侧卧,双腿屈曲,臀部靠近床边,这是最常用的体位,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2. 膝胸卧位:患者跪伏在床上,胸部贴近床面,臀部抬高,适用于妊娠晚期、术后及肛门直肠手术后的患者。

3. 平卧位:患者仰卧,双腿屈曲,暴露肛门,适用于身体虚弱不能取其他体位的患者。

(三)暴露肛门

用屏风遮挡患者,保护患者隐私。协助患者脱下裤子至膝部,暴露肛门,将尿垫垫于患者臀下,防止药液污染床单。

(四)润滑肛管

用棉签蘸取适量石蜡油,均匀涂抹在肛管前端 5 - 6cm 处,以减少肛管插入时对肛门和直肠黏膜的摩擦。

(五)连接灌肠装置

将灌肠筒或注射器与肛管连接紧密,排尽管内空气,防止空气进入肠道引起腹胀。

(六)插入肛管

1. 左手用卫生纸分开患者臀部,暴露肛门。

2. 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肛门,成人插入深度为 7 - 10cm,儿童插入深度为 4 - 7cm。插入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肠道黏膜。

3. 如遇阻力,可稍停片刻,嘱患者深呼吸,放松腹部,再缓慢插入。切不可强行插入,以免造成肛门直肠损伤。

(七)灌注药液

1. 打开灌肠筒或注射器的开关,使药液缓慢流入肠道。灌注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一般成人每分钟 60 - 80 滴,儿童每分钟 30 - 50 滴。

2. 在灌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腹痛剧烈等情况,应立即停止灌注,并通知医生处理。

3. 待药液灌完后,关闭开关,用卫生纸包住肛管轻轻拔出。

(八)保留药液

1.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尽量让患者保留药液在肠道内 30 分钟以上,以利于药液充分吸收。

2. 告知患者不要急于排便,可通过深呼吸、放松腹部等方法延长药液保留时间。如患者确实难以忍受,可适当缩短保留时间,但一般不应少于 15 分钟。

(九)整理用物

1. 协助患者穿好裤子,整理床单位,保持床面整洁。

2. 将使用过的物品分类处理,灌肠筒、肛管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棉签、卫生纸等按医疗垃圾处理。

3. 洗手,记录灌肠的时间、药液名称、剂量、患者反应等情况。

四、操作后护理

(一)观察病情

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2. 观察患者排便的次数、性状、颜色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二)饮食护理

1. 灌肠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对于肠道炎症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对于便秘患者,可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道蠕动。

(三)心理护理

1. 关心患者的感受,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顾虑。

2.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注意事项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1. 适应证:中药灌肠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肠道炎症、便秘、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等。但对于一些疾病,如严重心血管疾病、肠道穿孔、直肠肛门狭窄等应禁用。

2. 禁忌证:孕妇、月经期妇女、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应慎用。

(二)控制药液温度和剂量

1. 药液温度应控制在 39 - 41℃,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疗效,甚至对患者造成伤害。

2. 药液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一般成人每次 100 - 200ml,儿童每次 50 - 100ml。

(三)注意操作卫生

1. 操作前应严格洗手,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2. 使用的物品应保证清洁、消毒,避免污染药液。

(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 在插入肛管和灌注药液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道黏膜,防止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 如患者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停止灌肠。

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肛管插入困难

1. 原因:可能是由于肛门直肠狭窄、患者紧张导致肛门括约肌痉挛等原因引起。

2. 处理方法:先让患者放松心情,深呼吸,可适当按摩肛门周围,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如仍无法插入,可更换较小型号的肛管或请医生协助处理。

(二)药液灌注不畅

1. 原因:可能是由于肛管堵塞、患者体位不当、肠道痉挛等原因引起。

2. 处理方法:检查肛管是否通畅,如有堵塞应及时疏通。调整患者体位,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如为肠道痉挛引起,可暂停灌注,让患者放松片刻,待痉挛缓解后再继续灌注。

(三)患者腹痛、腹胀

1. 原因:可能是由于药液温度过低、灌注速度过快、药液量过多等原因引起。

2. 处理方法:降低药液温度,减慢灌注速度,减少药液量。如腹痛、腹胀严重,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医生处理。

(四)药液外溢

1. 原因:可能是由于肛管插入深度不够、患者体位改变等原因引起。

2. 处理方法:重新插入肛管至合适深度,固定好肛管。嘱患者保持体位稳定,避免过度活动。

关键词:中药灌肠法、操作规程、患者评估、物品准备、操作步骤、操作后护理注意事项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中药灌肠法的操作规程,包括操作前对患者和物品、环境的准备,操作中具体的步骤如核对医嘱、取体位、插入肛管、灌注药液等,操作后的护理要点如观察病情、饮食和心理护理,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旨在为规范中药灌肠法的操作提供全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