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药学 > 中兽医中药的炮制

中兽医中药的炮制

寒江独钓 上传于 2022-05-13 09:39

《中兽医中药的炮制》

一、引言

中兽医作为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药炮制则是中兽医用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药效、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效果。合理的炮制方法能够去除中药的毒性、增强药效、改变药物性能,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兽医中药炮制的相关知识,包括炮制的目的、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在现代中兽医中的应用等。

二、中兽医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许多中药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若不经过炮制直接使用,可能会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例如,乌头类中药(如川乌、草乌)含有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生用可引起动物中毒,出现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症状。通过炮制,如水煮、醋制等,可使乌头碱水解,生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等成分,从而降低其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二)增强药物疗效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例如,炙甘草比生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更强,这是因为蜜炙后甘草中的甘草酸等成分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发挥作用。再如,炒炭后的中药,如地榆炭、槐花炭等,其止血作用明显增强,这是由于炒炭过程中药物的部分成分发生炭化,增强了吸附和收敛作用。

(三)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能,使其适应不同的病情和体质。例如,生地黄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润燥的功效;而经过蒸制或酒制后,变为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又如,莱菔子生用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黄后则性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四)便于贮存和制剂

一些中药含有较多的水分、挥发油或糖类等成分,容易变质、虫蛀或霉变。通过炮制,如干燥、炒制等,可以去除水分、降低挥发油含量或使糖类转化,从而延长药物的贮存时间。同时,炮制后的药物质地更加均匀、细腻,便于制剂和服用。例如,将矿石类、贝壳类中药(如磁石、牡蛎)煅烧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便于制成丸剂、散剂等。

三、中兽医中药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1. 纯净处理:通过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方法,去除中药中的杂质、非药用部位和劣质部分。例如,去除山药的须根、茯苓的泥沙等。

2. 粉碎处理:将中药制成不同粗细的粉末,以便于制剂和服用。常见的粉碎方法有捣碎、碾碎、锉末等。例如,将三七捣碎后用于止血,将龙骨锉末后用于安神。

3. 切制处理:将中药切成片、段、丝、块等形状,增加药物与溶剂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例如,将黄芪切成薄片,将甘草切成段等。

(二)水制

1. 漂洗:将中药放入清水中浸泡或漂洗,去除异味、盐分或有毒成分。例如,将昆布、海藻漂洗后去除咸味,将半夏、天南星漂洗后减少刺激性。

2. 浸泡:将中药浸泡在水中,使其吸水膨胀,便于切制或软化。浸泡时间应根据中药的质地和季节而定,一般春季 2 - 3 天,夏季 1 - 2 天,秋季 2 - 3 天,冬季 3 - 5 天。例如,将阿胶浸泡至软化后烊化服用。

3. 闷润:将浸泡后的中药用湿布或容器盖严,使其均匀吸收水分,达到软化的目的。例如,将槟榔闷润后切片,可避免切制时破碎。

4. 喷洒:将适量的水或其他液体喷洒在中药表面,使其湿润。例如,将酒喷洒在柴胡表面,可增强其疏肝解郁的作用。

(三)火制

1. 炒:将中药放在锅中加热翻炒,根据炒制的程度和目的不同,可分为清炒、麸炒、土炒等。

(1)清炒:根据炒制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又分为炒黄、炒焦、炒炭。炒黄是用文火将中药炒至表面微黄或黄色、有香气;炒焦是用中火将中药炒至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炒炭是用武火将中药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褐或存性。例如,炒黄后的山楂消食化积作用增强,炒焦后的栀子清热泻火作用减弱而止血作用增强,炒炭后的艾叶止血作用显著增强。

(2)麸炒:将麦麸撒入热锅中,待冒烟时加入中药,翻炒至中药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麸炒可增强中药的健脾和胃作用,如麸炒枳壳、麸炒苍术等。

(3)土炒:将灶心土(伏龙肝)研成细粉,放入锅中炒热,加入中药翻炒至中药表面挂土色时取出,筛去土粉。土炒可增强中药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土炒白术、土炒山药等。

2. 炙:将中药与液体辅料共炒,使辅料渗入中药内部。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盐、姜汁等。

(1)蜜炙:将蜂蜜放入锅中加热熔化,加入中药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蜜炙可增强中药的润肺止咳、补中益气作用,如蜜炙甘草、蜜炙百部等。

(2)酒炙:将中药用黄酒或白酒拌匀,稍闷后放入锅中炒至规定程度。酒炙可增强中药的活血通络、祛风散寒作用,如酒炙当归、酒炙川芎等。

(3)醋炙:将中药用米醋拌匀,稍闷后放入锅中炒至规定程度。醋炙可增强中药的疏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如醋炙延胡索、醋炙香附等。

(4)盐炙:将中药用食盐水拌匀,稍闷后放入锅中炒至规定程度。盐炙可引药下行,增强中药的补肾作用,如盐炙杜仲、盐炙黄柏等。

(5)姜汁炙:将生姜捣烂取汁,与中药拌匀,稍闷后放入锅中炒至规定程度。姜汁炙可增强中药的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作用,如姜汁炙厚朴、姜汁炙竹茹等。

3. 煅:将中药直接或间接加热,使其质地酥脆或发生化学变化。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明煅、暗煅、煅淬等。

(1)明煅:将中药直接放在炉火上或适宜的耐火容器内,敞口煅烧至规定程度。明煅可使中药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如煅白茅根、煅石膏等。

(2)暗煅:将中药放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煅烧至规定程度。暗煅可使中药炭化,增强止血作用,如暗煅血余炭、暗煅棕榈炭等。

(3)煅淬:将中药煅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冷。煅淬可使中药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同时改变药物的性能,如煅淬自然铜、煅淬磁石等。

4. 煨:将中药用湿面或湿纸包裹,埋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麦麸等与中药隔层放置加热。煨制可除去中药中的油质或挥发性成分,降低刺激性,增强疗效,如煨木香、煨肉豆蔻等。

四、影响中兽医中药炮制的因素

(一)炮制温度和时间

炮制温度和时间对中药的炮制效果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中药和炮制方法需要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例如,炒黄时温度一般控制在 120 - 150℃,时间以中药表面呈黄色或黄色、有香气为宜;煅制时温度较高,一般达到红透状态,但煅制时间过长会使中药有效成分破坏。

(二)辅料种类和用量

辅料在中药炮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辅料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醋炙可增强疏肝理气作用。辅料的用量也应根据中药的性质和炮制目的合理确定,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炮制效果。

(三)中药的质地和性质

中药的质地和性质不同,炮制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例如,质地坚硬的药材(如矿石类、贝壳类)需要煅制或淬制;质地疏松的药材(如花类、叶类)适合水制或清炒。

(四)设备和技术

炮制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也会影响中药的炮制质量。先进的炮制设备可以保证炮制过程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提高炮制效率和质量。同时,炮制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经验也至关重要,正确的操作方法可以确保炮制效果。

五、中兽医中药炮制在现代中兽医中的应用

(一)提高临床疗效

通过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从而更好地治疗动物疾病。例如,经过炮制的中药在治疗动物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二)保障用药安全

炮制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动物的用药安全。特别是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重症疾病时,炮制后的中药更能发挥其优势,避免因药物毒性而导致的病情加重。

(三)促进中药现代化

中药炮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炮制原理和工艺,建立标准化的炮制规范,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

(四)推动中兽医学科发展

中药炮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性和作用机制,为中兽医的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同时,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中兽医专业人才,推动中兽医学科的不断发展。

六、结论

中兽医中药炮制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它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疗效、促进中兽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炮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的炮制方法和工艺不断涌现。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药炮制的精华,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中药炮制技术,为中兽医事业的发展和动物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兽医、中药炮制、炮制目的、炮制方法、影响因素现代应用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兽医中药炮制的目的,包括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性能和便于贮存制剂等;介绍了常见的炮制方法,如修治、水制、火制等及各类方法的具体操作;分析了影响炮制的因素,如温度时间、辅料、中药质地性质、设备技术;还探讨了炮制在现代中兽医中提高疗效、保障安全、促进现代化和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