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_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行业需求和高职教育特点,从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强化、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旅游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实践探索、教学改革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潜力巨大。高职旅游专业承担着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是高职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文化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与旅游行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过于注重理论考试成绩等。这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对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
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的需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导致课程目标过于宽泛或模糊,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一些课程目标只是简单地描述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而没有明确学生在毕业后应具备哪些具体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旅游行业的不断变化,中国旅游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中国旅游文化》教材和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过去,没有及时反映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旅游形式,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高职《中国旅游文化》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同时,由于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工作需求。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条件有限。例如,一些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旅游实训基地,学生只能通过模拟实验或参观考察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无法真正参与到实际的旅游工作中。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同时,由于理论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导致一些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课程目标重构
根据旅游行业的需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重构《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明确学生在毕业后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掌握旅游文化讲解和服务技能,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同时,课程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以便于教学实施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优化
1. 更新教学内容
及时关注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将新兴的旅游形式和文化现象纳入教学内容。例如,增加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2. 整合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教材的章节体系,按照旅游资源的类型和文化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将中国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知识融入到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如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等,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
3. 突出地方特色
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的高职院校,可以增加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旅游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三)教学方法创新
1. 案例教学法
通过引入实际的旅游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选取一些成功的旅游文化营销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营销策略和文化内涵,然后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旅游文化营销方案。
2. 项目教学法
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例如,设计一个旅游文化展览项目,让学生负责展览的主题策划、内容收集、展品设计、宣传推广等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3. 情境教学法
创设真实的旅游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旅游文化。例如,模拟旅游接待场景,让学生扮演导游和游客的角色,进行旅游文化讲解和服务,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水平。
4.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线上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课程、在线测试、讨论社区等,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线下教学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互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强化
1. 建立完善的旅游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旅游实训基地,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酒店客房实训室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同时,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实际的旅游企业中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除了传统的模拟实验和参观考察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比赛、旅游文化调研活动、旅游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评价体系完善
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团队协作成绩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2. 注重过程性评价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例如,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 引入企业评价
邀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参与学生的评价,从企业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企业评价,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团队建设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课程团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团队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旅游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同时可以邀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课程团队应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教学资源开发
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中国旅游文化》教材,同时可以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试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旅游文化资源库,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料,为教学和研究提供支持。
(三)校企合作深化
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了解旅游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旅游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
定期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是检验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企业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满意度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课程改革的措施,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五、结论
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是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求和高职教育特点的必然选择。通过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强化、评价体系完善等措施,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应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校企合作深化和教学效果评估等工作,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以适应旅游行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简介:本文针对当前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结合旅游行业需求和高职教育特点,从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强化、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的具体措施,并通过课程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校企合作深化和教学效果评估等实践探索,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旅游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