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全球性大气环流(精选2篇)》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包括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2. 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能够绘制并标注出主要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3.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区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动画演示、模型构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大气环流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解释某些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
1. 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中空气的运动方向和受力分析。
2.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一组不同地区气候景观的图片,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景观的差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气候的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全球性大气环流。
(二)新课讲授
1. 三圈环流的形成(20分钟)
(1)假设条件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研究大气环流,我们做一些假设: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即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后续逐步引入自转和公转因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在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的情况下,由于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极地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空气就从极地流向赤道,在高空则从赤道流向极地,形成一个单圈环流。
(3)考虑地球自转——三圈环流的形成
引入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低纬环流圈: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向北(南半球向南)流动,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转成西风,在北纬30°(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空气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赤道低气压带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这样就形成了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一部分空气向北(南半球向南)流动,在高空向极地流动,在北纬60°(南纬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冷空气相遇,暖而轻的空气被迫抬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空气从副极地低气压带向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中纬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副极地低气压带流动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极地东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副极地低气压带附近相遇,形成极锋。这样就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通过动画演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空气的运动方向和受力情况。
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5分钟)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在黑板上绘制一幅简化的地球示意图,引导学生根据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找出全球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两个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南北两个信风带、南北两个中纬西风带、南北两个极地东风带)的位置,并标注名称。
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高压带和低压带相间分布,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西风带控制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等。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10分钟)
(1)季节移动的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季节移动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4. 季风环流(15分钟)
(1)季风环流的概念
解释季风环流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海陆的热容量不同,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地区的夏季风还受到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特点
对比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特点,填写下表:
|季风类型|冬季风|夏季风|源地|风向|性质|
| ---- | ---- | ---- | ---- | ---- | ---- |
|东亚季风|亚洲大陆内部|太平洋|西北风|寒冷干燥|东南风|温暖湿润|
|南亚季风|亚洲大陆内部|印度洋|东北风|凉爽干燥|西南风|温暖湿润|
(三)课堂小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强调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 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并标注名称。
2. 解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
3. 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形成原因上的差异。
(五)课后作业(5分钟)
1. 完成教材上相关练习题。
2. 收集资料,了解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画演示和模型构建等方法,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较好的理解,但在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理解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气候影响
简介:本教案围绕全球性大气环流展开教学,首先通过图片导入引发学生对气候差异的思考,进而介绍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包括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以及考虑地球自转后的三圈环流。接着讲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阐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和影响。最后分析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对比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