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与学生的自我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
摘要:本文聚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深入探讨“赏识”教育与学生自我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赏识”教育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形成和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将“赏识”教育有效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旨在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赏识教育、学生自我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稳定发展。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往往侧重于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而忽视了学生内在需求的激发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将“赏识”教育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广泛,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同时,他们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较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又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
(二)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以“管”为主,强调对学生的约束和监督,注重规章制度的执行。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学校的秩序,但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缺乏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过于注重外在行为的管理,忽视了学生内在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
由于长期依赖老师和家长的管理,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上,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生活上,自理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事务;在人际交往中,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赏识”教育的内涵及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信任、鼓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基于对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赏识”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被认可和尊重的需求,“赏识”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肯定。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自己,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2.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
“赏识”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得到赏识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对他人和集体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经常受到赏识的学生会更加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种自信心会促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勇往直前,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赏识教育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增强自尊心,从而更加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当“赏识”教育在校园中广泛开展时,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老师对学生的赏识会传递给学生之间,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将“赏识”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的赏识机制
1. 课堂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正确的回答等,要给予表扬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了认可。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小组竞赛、课堂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赏识。
2. 日常行为赏识
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赏识。对于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学生,要通过表扬信、荣誉证书等形式进行表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肯定。
3. 心理赏识
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勇敢面对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赏识,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二)加强师生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在沟通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当学生信任老师时,才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赏识和引导。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赏识和相互赏识
除了老师的赏识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赏识和相互赏识。老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课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自我肯定和鼓励。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赏识氛围。例如,可以开展“优点大轰炸”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其他同学的赞美和肯定。
(四)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赏识教育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在开展赏识教育时,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例如,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举办艺术作品展览、表演等活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表演才能给予赏识和肯定;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技能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等,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创新方面的表现进行赏识。通过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实际案例分析
某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了“赏识”教育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校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赏识机制,对在学习、日常行为、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及时赏识和表彰。例如,设立了“学习标兵”“文明之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同时,老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在实施“赏识”教育一段时间后,学校发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和校园活动,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许多原本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开始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校园氛围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学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结论
“赏识”教育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将“赏识”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和能力提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多元化的赏识机制,加强师生沟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赏识和相互赏识,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赏识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介: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展开,分析了当前学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传统管理模式局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等。阐述了“赏识”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学生管理中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自我管理意识形成等重要作用。提出将“赏识”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包括建立多元化赏识机制、加强师生沟通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赏识”教育带来的积极效果,强调其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